第六章 基礎設施建設與布局
43.沿海開發必須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目前,本區基礎設施條件有所改進,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蘇通大橋即將建成,一批重大水利、公路、港口和電力項目加快實施,但總體上還不能適應沿海開發需要。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大力提高基礎設施等級,加快形成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第十六節 綜合交通運輸建設與布局
44.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布局。以樞紐港為中心,建設集裝箱和大宗貨物的集疏運通道,形成銜接有序、相互配套、互為補充的集疏運體系;以城市、重要港區為樞紐,建設從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鐵路等交通干線到臨海港口及城鎮的快速通道,形成港城產業走廊、城際通道體系、城鄉便捷網絡。到2010年,建設鐵路300公里、高速公路780公里,實現市到縣、相鄰縣之間以一級公路連通,沿海鄉鎮以三級以上公路連通;到2015年,建成鐵路500公里、高速公路950公里和三級以上航道500公里。
鐵路建設。抓緊完成東隴海鐵路電氣化擴能改造,按照形成沿海與內陸地區溝通的“一縱三橫”鐵路總體布局的要求,“十一五”期間盡早開工建設滬通鐵路、連鹽鐵路,構建北接山東、南連上海的沿海鐵路通道,縱貫臨海區域,輻射臨海城鎮。建設宿州—宿遷—淮安鐵路,加快推進連云港—淮安鐵路的前期工作,加快港口鐵路支線、專用線建設。到2010年,國家級樞紐港、地區性重要港口的核心港區都有鐵路相連接。
表6: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布局表
類別 |
總體布局 |
建設內容 |
鐵路 建設 |
一縱三橫 |
一縱:連云港-鹽城-南通-上海 |
三橫:徐州-連云港,宿州-宿遷-淮安,南京-揚州-泰州-南通 |
||
公 路 建設 |
三縱十九橫 |
三縱:沿海高速公路(含連云港至臨沂段),G204,S242、S226、S221 |
十九橫:G310,S323,連徐高速公路,S324,S326,S327,S328,S329,S331,淮安至鹽城至大豐港高速公路,S332,S333,江海啟高速公路,南通至如東高速公路,S334,S335,寧啟高速公路,S336,江北沿江高等級公路 |
公路建設。針對沿海帶狀地域的主要特征,建立以沿海高速公路(含連云港至臨沂段)、G204為縱向主軸,以連徐高速公路、淮安至鹽城至大豐港高速公路、江海啟高速公路、南通至洋口港高速公路、寧啟高速公路為橫向主軸的“三縱十九橫”的總體網絡構架。根據“加快南北通道型公路、強化東西集疏型公路、提升城際間公路”的總體思路,改造G204、S242等主要公路,推進S326、S327、S329、S332、S333等公路東延至海堤公路,提高海堤公路等級。2010年前,完成連云港至臨沂高速公路、蘇通大橋,G204、S242(贛榆至楊集)等新(改)建工程,盡快開工建設崇啟大橋、崇海大橋、鹽城至大豐高速公路;2015年前完成沿海公路網的建設、改造工程。
航道建設。2010年前,以提高航道等級為中心,加快高等級航道建設,基本建成連云港疏港航道(三級)、通榆河(三級)高等級航道,初步形成通江達海的沿海內河水運通道,基本消除堵擋礙航現象。開展徐連運河前期研究工作。到2015年左右,力爭建成連申線江北段、鹽河(三級)、灌河(三級)、劉大線(四級)、通呂運河(三級)為主體的高等級航道網,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網絡暢通、運轉高效的干線航道網,為實現船舶標準化、拓展港口功能提供基礎支撐。
航空建設。在重點打通客運航空通道的基礎上,穩步提高航空貨運能力。連云港機場重點增辟通達國內樞紐機場的空中航線,增加至北京、上海、廣州的航班密度,積極爭取開通到日本、韓國的國際航班和到香港等地區的包機,著力擴大貨運功能,力爭2010年客運量達到50萬人次,2015年達到100萬人次。南通機場要加快引進基地航空公司的步伐,爭取加入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網,成為上海航空港的有機補充。鹽城機場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盡早建成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
第十七節 電網設施建設
45.加強沿海輸電通道建設。積極實施徐連輸變電工程連云港段、沿海通道等工程,為核電二期、陳家港電廠、如東LNG、呂四電廠及沿海風電等電源的電力送出提供通道。加強沿海地區輸電網建設,“十一五”期間建設220千伏線路2710公里,變電容量708萬千伏安,110千伏線路1500公里,變電容量385萬千伏安。推進配電網與輸電網、電網與城鄉發展規劃協調發展,提高地區電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電質量。
第十八節 水利建設與布局
46.加強海堤建設。按照《江蘇省海堤達標建設實施方案》,主海堤按防御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級風浪的設計標準,對主海堤險工段和嚴重侵蝕段進行達標建設,實現海堤公路全線貫通。主海堤以外的港口區和工業集中區達到相應的防潮標準。
47.提高防洪保安能力。沂沭泗流域防洪按50年一遇、淮河流域防洪按100年一遇、長江干流按1954年型洪水的標準進行建設。完成新沂河、新沭河整治工程,對沂北、沂南和里下河地區的區域性骨干河道和沿海河道整治疏浚,提高區域排澇標準。加快入海河口治理,提高沖淤保港能力,恢復提高沿海港道的排水入海能力;結合灘涂開發,對部分擋潮閘實施有計劃外遷。加強入海河口管理,劃定入海河口治導線。
48.繼續實施水資源供給工程。本區斗南、斗北和渠北地帶,淡水資源缺乏,需要擴大調水能力和水資源調蓄能力,改善沿海地區的淡水供應條件。完成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和里下河水源調整工程,實施泰東河拓竣工程、通榆河北延供水工程,提高向連云港市區、贛榆柘汪工業集中區、連云港港區以及響水縣陳家港工業集中區水資源供給能力。提高通榆河通航能力。結合沿海地區內部航道建設,拓浚沿海地區內部重點河道,增加沿海地區水資源供給能力。利用入海河道擋潮閘下移,合理規劃建設一批沿海平原水庫,提高沿海地區水資源調蓄能力。
49.開展長江口綜合整治。結合長江口北支綜合整治,完善南通沿海地區灌排水系,提高淡水供應能力和排澇能力,并為發展江海聯運創造條件。
第十九節 通信設施建設
50.進一步完善通信設施網絡。繼續加快以光纜為主、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面向多媒體通信的寬帶傳輸網絡。繼續發展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業務,大力發展數據和寬帶多媒體業務。建設覆蓋沿海海域的海上通信系統,構建沿海無線通信綜合網絡。進一步推動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寬帶城域網和接入網,實施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工程,實現信息資源的開發、開放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