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目標: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
規劃明確提出了我省沿海地區發展的近、遠期目標。這就是:
——到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0元;產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先進制造業比重持續上升;城鎮化水平達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城鄉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城鄉;環境質量不斷改善,重要生態功能區占國土面積的比重達到15%;單位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達到國家控制要求;整體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達到當時上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比重大幅上升,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享有相對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化水平達到65%;生態環境質量良好;率先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
專家認為,這個目標既鼓舞人心,又切實可行。長期以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江蘇沿海發展一直相對滯后,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一個經濟“洼地”。但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江蘇沿海發展已經呈現出喜人的發展態勢。2008年,我省沿海地區生產總值4863億元,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760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達到46%。而要達到規劃提出的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0元的目標,意味著今后4年人均GDP需年均增長12.7%以上,城市化率需每年提高近兩個百分點。現在,沿海地區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借助江蘇沿海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股“東風”,完全有條件實現江蘇沿?!巴莸亍钡目焖籴绕?。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提出的近、遠期目標,都不僅包含了經濟發展方面的指標,而且突出了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指標。有關權威人士指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規劃》提出的四條原則,堅持科學布局、合理分工、保護環境、開放合作,推動沿海地區在新的更高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空間布局:形成“三極、一帶、多節點”的框架格局
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沿海開發開放,必須堅持走集聚集約發展之路,堅決防止遍地開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規劃》專門拿出一個章節來闡述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空間布局,特別強調要“以三極為中心,以產業和城鎮帶為依托,以沿海節點為支撐,促進互動并進,形成‘三極、一帶、多節點’的空間布局框架”。
“三極”,指的是重點加快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擴大城市規模,加強中心城市之間以及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以開發區為依托,以大企業、大項目為載體,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提升產業層次;進一步增強現代城市功能,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成為外資進入隴海蘭新沿線地區的集聚擴散區,承接國際資本與先進技術,并逐步擴散到內陸腹地。
“一帶”,就是要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鐵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為軸線,加快沿線城鎮發展,進一步強化腹地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裝備、新材料、現代紡織、新興海洋等優勢產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快現代物流、研發設計、金融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形成功能清晰、特色明顯的沿海產業帶和城鎮帶。
“多節點”,是指以臨近深水海港的區域為節點,加快布局臨港產業和城鎮?!兑巹潯访鞔_,要以連云港徐圩港區,南通洋口港區和呂四港區,鹽城大豐港區、濱海港區和射陽港區,以及灌河口港區為重要節點,根據各自比較優勢,集中布局建設臨港產業,發展臨海重要城鎮,促進人口集聚,推進港口、產業、城鎮聯動開發,構建海洋型經濟發展新格局,使這多個“節點”成為提升沿海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的“支撐點”。
“三極、一帶、多節點的空間布局,可說是《規劃》最突出的亮點。”省發改委負責人說,它充分體現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戰略思想。江蘇沿海三市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各有特色和優勢,簡言之,就是:連云港定位高——將建成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隴海蘭新沿線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鹽城空間大——擁有豐富的海域灘涂資源,南通區位好——通江達海并緊鄰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實施三極一帶多極點的空間發展布局,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生產力布局,發揮各自優勢,防止三市各自為戰搞小而全、小而散的開發,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專家指出,“三極、一帶、多節點”的空間布局框架,充分考慮了我省沿海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對于優化空間布局,實現國土空間的集約利用和有效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沿海發展中,必須強化這一空間布局的約束力,使好的規劃能夠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