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科學館的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寧(左)和田第鴻在基于人臉識別和視頻大數據的視覺智能系統產品前合影(2016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以“人才紅利”促進全面創新,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強、創新強、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新路徑
深圳市深南大道和上步中路交接處,有一座鬧中取靜的白色“八角樓”式建筑--深圳科學館。
記者走進科學館,發現這里儼然是一座深圳國際創新驛站——從視覺人工智能公司到鋰電池實驗室,已有約30個海外歸國創業團隊在此落腳,又從這里走向世界……
“八角樓”,正是海歸創客紛紛“飛”入鵬城的縮影——2013年至2015年,深圳連續3年引進留學人員增幅超過40%,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更是超過50%,累計引進“海歸”人才超過7萬人。
研發出全球最薄柔性顯示屏的柔宇科技迄今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超過500件,成為深圳高科技的一張名片。
“柔宇最大的資產是人,是團隊。”創始人劉自鴻說,自己和斯坦福校友余曉軍、魏鵬歸國創業,得益于深圳2011年起實施、專門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的“孔雀計劃”。“政府給政策,給補貼,給資源,我們已經從3個人變成了超過500人的國際化團隊,成員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
“孔雀計劃”團隊最高專項資助可達8000萬元。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第一優勢。人才資源開發,正成為深圳創新發展的戰略基點。
短短5年時間,“孔雀”紛至沓來——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664名“孔雀人才”被深圳延攬。深圳已初步形成一支富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
人才一流,創新和產業才能一流。
2016年上半年,華為銷售收入達24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
“除了牛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牛人,我們別無所求。”這是華為的招聘宣言。
“華為尊重人的價值,強調以奮斗者為本,這在中國影響深遠。”長期觀察中國企業組織創新的研究者康至軍說,深圳的企業在人才管理和創新方面有著獨到見解,這里已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搖籃。
“人才是第一資源,任何競爭最后都歸結于人。”深圳市市長許勤說,真正要實現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支撐。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2012年以來專利申請量在廣東省科研機構排第一,在中科院系統名列前茅。
“一流的科研需要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員。”院長樊建平說,以前只要是“海歸”先進院就要,現在引進的多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博士,“海歸”已占科研人員的三分之二。
從過去“三天一層樓”,到如今“一天46件發明專利”,“深圳速度”正被注入嶄新的內涵。
通過吸引頂尖人才,深圳正謀求從跟隨創新邁向源頭創新,一批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在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催生甚至引領了一個個新產業:
--比亞迪2015年全球銷售新能源車超過6.1萬臺,以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11%的優勢摘取全球新能源車年度銷量桂冠;
--華大基因曾一度貢獻了全球百分之四五十的基因測序數據、70%的主要農作物基因數據,成為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研發機構……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
截至今年6月,深圳市各類技能人才總量發展到29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的四分之一強——在深圳,不僅企業家和創新人才,能工巧匠的價值也得到極大實現。
“大腦走在前面,身體是不是跟得上?深圳的創新發展必須有一批高素質、技能強的產業工人。”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朱虹處長說,深圳已建立一批高培中心、大師培訓站等技能訓練場所,培養與創新匹配的技術工人。
以“人才紅利”促進全面創新,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強、創新強、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新路徑——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6%,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4.4%。值得一提的是,新興產業增加值達3439.26億元,增長12.1%,占GDP比重近四成。
“發達國家在新興產業的布局也剛開始,如果想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必須吸引最頂尖人才,在源頭上競爭,才可能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圳科協原主席、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首席運營官周路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