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采訪。
“互聯網+”即大生態系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近年來,海爾在互聯網領域密集布局,正是契合了“互聯網+”概念的提出。
對于“互聯網+”的理解,周云杰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他認為,“互聯網+”是基于互聯網衍生出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包括大數據和物聯系統,甚至包括線上線下的虛實融合。
他說:“我認為總理提的這個方向非常超前,而且也非常有遠見。對于制造業來講,德國搞工業4.0,美國搞工業互聯網,但是我們提出中國智造。”
“其實,總理提的‘互聯網+’,不僅僅局限在互聯網工廠,或者智能制造上,我認為這與海爾張總的思考有相似之處,就是把用戶需求和智能制造結合起來,打造一個真正的互聯工廠和外部的智慧家庭平臺,變成一個開放的互聯網生態系統,既有制造業,也有數據處理,既有云端的東西,也有終端的東西,這會使中國變成萬物互聯的一個社會。”
品牌強國+互聯工廠
談到最近很多工廠從亞洲回流到本國這個問題時,周云杰認為這對中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說,中國制造業的外移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向東南亞地區外移,這說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上升,同時也折射出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缺少自主品牌。
“中國家電制造主要以代工為主,哪個品牌成本低、效率高,就選擇誰,所以制造業沒有主動權,這給大家提出了一種警示,中國一定要成為品牌強國,一定要發展自己的品牌,沒有品牌壓力會越來越大。”
第二個轉移的方向是往歐美國家回流。歐美國家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大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周云杰以熱水器為例說,它在美國制造的成本反而比中國還低20%,因為它是通過創新實現的。這給中國提出一個課題,就是中國在工業4.0這個環境下,如何走這條路?海爾探索的就是“互聯工廠”,“互聯工廠”的必要條件就是自動化、智能化和無人化,充分條件就是用戶能夠參與到產品設計,甚至和產品的制造進行交互。
“有了用戶就有了方向,有了智能化、自動化就有了條件,從而真正形成‘互聯工廠’的概念。”周云杰相信,互聯工廠會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