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7日訊(記者何珊)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海爾多年前提出的創客理念不謀而合。
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在接受中國網采訪時所說的,海爾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制造創客。周云杰眼中的海爾會轉型成一個創客投資孵化平臺,為全球創客提供開放的創業平臺,實現從制造產品向制造創客的轉變。
創客海爾
創客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創客一詞因美國《連線》雜志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的《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而名聲大噪。
海爾多年前提出“人人都是創客”的口號,為整個制造業未來指明了變革的方向,即從原來的傳統組織變成互聯網組織,同時也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了新的動力。
周云杰介紹說,海爾的創客平臺分為投資驅動平臺和用戶付薪平臺。投資驅動平臺就是有好的項目立項,企業和管理層可以跟投。投資孵化的目的不僅僅是投資金,更主要是開放一流資源,把系統開放出去,把一流的創客和資源吸引進來。用戶付薪平臺把創客和用戶連接在一起,完全由用戶考核創客,使得項目按照互聯網的方式來開展,不僅有企業價值,同時還有網絡價值,這樣項目成功和創業成功的概率非常大。
周云杰舉出海爾制造創客取得成效的一個案例。例如,海爾投資孵化了由三名85后員工提出的雷神游戲本項目。不到兩年的時間,這款產品做到行業第二。用周云杰的話來說,就是因為用戶參與了,資源方和風投也參與了,快速地做出了口碑,還形成了一個產業。
據了解,海爾將創客平臺分為三塊:Hope平臺、海創匯平臺和海立方平臺。通過Hope平臺,資源方、設計方等能夠和用戶需求直接對接,產生創客項目,產生項目之后,就可以基于海創匯平臺找到資金去發展。而海立方給每一個創客提供的是一個交互社區,他們可以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通過交互不斷積累用戶資源。
現在在海爾地創客平臺上,每年大約可以產生1000多個創客項目,這些項目能否孵化完全是由市場拉動的、用戶選擇的。“如果有好的創業項目,我們馬上會配上資源,風投也會跟進。這樣海爾就轉變成一個不斷孵化創客的平臺。”
周云杰強調,這個平臺完全是開放的,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創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