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27日訊 (記者 韓雅潔)第三屆“鋼鐵脊梁向未來”大中小貫通人才培養科普教育研討會暨首屆京港澳科技交流系列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行,集政策指引、學術引領與區域協同于一體,標志著中國高校科普進入“系統布局、戰略協同”的新階段。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鄒暉、科技部九司副司長李昕、北京市教委二級巡視員楊江林、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等領導出席大會并致辭。會議由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王魯寧主持。
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王魯寧主持論壇。 校方供圖
喚醒科學思維 高校要以科普反哺基礎教育
“科普是大學精神的一部分。”在致辭中,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指出,高校不能把科普當作“額外任務”,而應將其融入人才培養的主軸之中。他認為,“從科學素養到科學精神的轉化,才是我們真正育人的尺度。”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致辭。 校方供圖
回顧學校73年來的“為國鑄材”使命,科普工作早在1988年就已成為學校戰略重點。他強調,科普不是邊角料,而是大學精神的具體體現。高校要以科普反哺基礎教育,激發科技夢想。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鄒暉講話。 校方供圖
“新時代科學教育的核心,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思維喚醒。”在大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副司長鄒暉指出,面對“雙減”改革的系統推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革命的深度演進,中小學科學教育正被賦予前所未有的戰略意義。
“科學教育不是加一點編程課那么簡單,而是要構建一套喚醒思維、培養想象力和探求欲的育人體系。”她呼吁全國高校、科研機構、中小學協同打造“覆蓋全齡段、鏈接真問題、面向未來”的科教共同體,為拔尖創新人才奠基,也為全民科學素養的躍升注入根本動能。
科技部九司副司長李昕講話。 校方供圖
科技部九司副司長李昕在致辭中表示,2024年新修定的《科普法》頒布實施,首次將“科普與科技創新并列為國家戰略支點”,對高校提出明確責任與使命。他強調:“高等院校不僅要開設通識類科技課程,更要將實驗室開放、科研轉化與科普教育深度耦合。”他認為,北京科技大學打造的“三維課堂”體系,即院士主講的優質課程、校企聯動的實踐課程、輻射社會的開放課程,是高校貫徹《科普法》的生動示范。
北京市教委二級巡視員楊江林講話。 校方供圖
北京市教委二級巡視員楊江林以“京二十條”為切入,系統闡釋北京在新時代科普體系建設中的綜合布局。如科學教師資源全面升級,推進小學配備理工科背景專職教師;構建AI科教智能體,實現優質課程數字化;設立科學高中,探索貫通式人才通道;社會大課堂、科技節、科學家精神育人活動常態化推進。楊江林表示,“科學素養是一種國家能力,科學教育是一項基礎建設。”北京正以系統化方式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成型。
打造科普協同機制 構建面向國際的“科普朋友圈”
會上,港澳地區與內地高校在青少年科學教育領域進行了深度對話,標志著京港澳三地開始探索“跨區域、跨文化、跨學段”的科普協同機制。
李昕指出,港澳具備成熟的科學傳播體系、國際化教育資源,是推進中國科普國際化的重要橋梁。他提出,要推動內地高校與港澳機構聯合構建“面向全球傳播的中國科普樣本”,讓中國實驗室的故事被世界看見。
楊仁樹指出,北京科技大學將通過聯合研學、科技營隊、跨校合作等形式,探索區域間協同育人的新機制,這一舉措將助力青少年在多文化背景中形成全球化的科技觀與公共精神。
參會人員合影。 校方供圖
本次大會由北京科技大學主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自然科學基礎實驗中心、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基礎教育管理中心、順德創新學院、清華附中志新學校承辦,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學區科學技術協會協辦。
出席此次活動的嘉賓還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城鎮化與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長岳清瑞、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馬景林、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薛海平教授、北京市海淀區太平路小學(北京市十一學校實驗小學)校長趙華,以及來自京津冀、甘肅、內蒙古、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區22所兄弟高校、59所中小學的180余名專家代表,覆蓋從中小學到高等教育、從基礎研究到政策制定的完整生態圈。
編審:劉佳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制:薛立勝
監制:蔡曉娟
制片人:王月博
主編:劉佳
編輯:韓雅潔 孫曉彤 仝選
技術支持:王岳
頁面設計:顧榕楠 張宇彤
推廣:王濤 倪靜靜 常瑤 張運興 劉倩
《向Youngπ》系列可視化產品將聚焦中外“Z世代”群體,以青年的視角認識中國道路,以青年的思想理解中國的立場,以青年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為促進人類進步事業提供新動力。
聯系方式:86-10-88828193
86-10-88828221
電子郵件:caifang202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