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人的年輕空間,看見未來產業的未來
在年輕人的年輕空間,看見未來產業的未來
上海徐匯“模速空間”:大模型“超級孵化器”正不斷生長出棟梁之木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我們正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正是年輕一代展示才華、大顯身手的好時候。”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內,同現場青年創新人才親切交流。
年輕的空間,年輕人創業的空間……成立不到兩年,總面積超6萬平方米的“模速空間”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為大模型領域的“超級孵化器”。如今,“模速空間”正在向全球青年發出“邀請函”,召喚他們投身人工智能這一年輕的事業。
年輕的空間:全要素,從“毛坯”到“生態”的閉環
在上海徐匯西岸,緊鄰黃浦江的“模速空間”從外觀來看并不顯眼。但走進其中,人們會發現這里充滿青春無限的創新活力:一樓大廳的“排片表”展示著各類人工智能主題行業交流活動;路演廳經常舉辦創業政策培訓與科技沙龍;人工智能產品體驗店內陳列眾多AI科技產品,成為企業展示、交流的社交樞紐……
“模速空間”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場“年輕”的奇跡。從2023年8月20日啟動建設到同年9月28日首期載體交付,不到40天,這里就完成了從“毛坯”到“拎包入住”的蛻變。如今,“模速空間”入駐企業100余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聚集大模型企業近400家,累計推動43個備案大模型落地,約占上海全市的61%。
兩年時間,拔節成長,一個年輕的空間成為大模型產業不可或缺的棲息地,這得益于“模速空間”在要素聚集、政府服務、創新鏈路等方面的優勢。
為助推企業快速成長,“模速空間”打造了算力調度平臺、公共語料平臺、金融服務平臺、人才服務平臺、場景對接平臺等五大公共服務平臺,著力破解算力貴、語料缺、融資難等企業普遍存在的“成長的煩惱”。
“再小的企業,也能在這里獲得算力。這一專業化支持直接決定了模型訓練與推理的成本和效率,對一家初創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模速空間”入駐企業、上海垂耳多比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喬海鑫說。
也正因良性的產業氛圍,讓“模速空間”快速形成了涵蓋芯片設計、模型算法、數據語料、行業應用等人工智能關鍵領域的完整生態。“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是合伙人”早已成為“模速空間”的日常。
“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者們為了保持對最新產業動態信息的了解和思考,互相的交流和碰撞是非常必要的。”大模型創業公司階躍星辰副總裁李璟說,“‘模速空間’創造了這樣一個交流平臺,不僅拉近了科創企業間的距離,還帶動產業的上下游合作。”
年輕的“模速空間”能夠對產業發展如此了解,離不開背后年輕的運營團隊。“我們團隊中,3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比超七成。”“模速空間”運營方、上海大模型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晶晶說,“年輕人服務年輕的企業,能更快更清楚地了解企業的訴求,大家與園區共同成長,關系也更親近。”
如今,這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熱帶雨林”,正不斷生長出棟梁之木。“模速空間”所在的西岸,是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集聚區之一。這里,無問芯穹、階躍星辰、稀宇科技、商湯科技、特贊科技等標桿企業已群星閃耀。
“在模速,用全要素打造閉環生態、讓優服務提供專業支撐、以新場景促進落地迭變,最終放大人工智能的乘數效應。”西岸集團總經理張滋說。
年輕的創業者:與AI賽跑的“數字原住民”
在“模速空間”三樓的公共空間,人們時常能看到三三兩兩的創業者或端著杯子隨意交流,或聚在圓桌邊對接業務,科技浪潮掀起的蓬勃朝氣撲面而來。
“我們才兩歲”“我們成立一年多一點”“我是‘90后’”……在這個年輕的空間,隨處都是年輕的創業者。這里,儼然成為全球年輕的人工智能創業者的“首選地”。
作為“模速空間”首批入駐企業之一,上海無問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傳統企業5到8年的成長軌跡,以核心算力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全國20多個省份,快速躋身準獨角獸企業。
“我們是一家很年輕的企業,我自己就是‘90后’,我們公司200位員工的平均年齡在32歲。”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夏立雪說,“不只是我們,‘模速空間’的創業者大多是年輕人。”
正如夏立雪所言,“模速空間”近三分之一的創業者是28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多企業創始人的年齡甚至不到35歲。他們中既有海歸精英,也有本土技術新銳,共同特點是“高學歷、高視野、高行動力”。
大模型公司階躍星辰團隊中的“90后”首席科學家張祥雨就是其中一員。據介紹,張祥雨參與撰寫的ResNet(殘差網絡)論文,被譽為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論文之一。
剛滿28歲的喬海鑫今年3月帶著團隊入駐了“模速空間”。“我們是一家專注AI+社交游戲的初創企業,選擇來到這里,不僅是因為這里政策好、支持大,更因為在這里能夠遇到眾多同行,讓我們時刻保持對市場動態的敏銳。”
這樣一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創意和靈感總會源源不斷。對于人工智能產業來說,人才隊伍的建設是產業能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了鼓勵更多年輕人在人工智能產業中“挑大梁、當主角”,“模速空間”基于人才服務平臺,集成一套綜合政策、一批人才專員、一張安居地圖、一本服務手冊、一個創業社群“五個一”人才服務包,設立海外引才服務站點,開通人才落戶綠色通道,圍繞人才創新創業和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務。
而“模速空間”所在的上海徐匯區,更是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云集地,人才集聚優勢明顯。截至目前,徐匯已匯聚了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上海期智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機構,正推動形成以“模速空間”為中心的高密度、全要素人工智能創新生態。
“人工智能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青年人擁有的年輕化思路和心態,以及快速學習能力,讓年輕人能夠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上海市徐匯區委常委、副區長俞林偉說,“在我看來,正是這群投身人工智能事業的年輕人,將科創上海、活力上海的目標具象化,徐匯區也一定要為青年人才的發展做好托舉。”
年輕的事業:打開智能世界的“上海大腦”
被擼毛后會反饋打呼嚕的AI智能仿真貓咪、可監測睡眠呼吸暫停情況的智能戒指、支持近百種伴奏風格的智能無弦吉他……走進位于“模速空間”內的上海首家智能產品體驗中心,涵蓋智能穿戴、辦公學習、智能健康、音頻設備等領域的眾多“中國智造”AI科技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雖然工廠來自五湖四海,但這里不少智能AI科技產品的“大腦”都由“模速空間”提供,讓傳統產品有了“可思考”的“數據大腦”,加速AI技術轉化和產品商業化落地。
“模速空間”內,企業聚焦大模型垂類應用、算力優化、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兩年內誕生多款現象級產品:“日日新SenseNova V6”大模型多模態推理能力國內第一、推理成本業界最低;國內首個超長文本大語言模型“MiniMax-01”已具備了百萬Token級別的上下文窗口,進而可以“秒讀”四大名著;“Step-2”大模型是國內首發的萬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聯影智能醫療大模型“智能醫療數字人”可擔任“術中助手”,斑馬智行以雙模型架構開辟智能座艙技術發展新路徑……
在不少創業者看來,人工智能是一個“年輕”的事業,不僅在于從業者的年齡,更在于其技術的顛覆性與應用的無限可能。尤其在大模型領域,每過數月就會出現新的技術突破和產品迭代。
“以前我們常說‘技術要先上書架再上貨架’,在大模型領域,這套說法已行不通,很多技術‘還沒來得及上書架就已先上貨架’。”夏立雪說,“即使是身在行業內的從業者,也要保持時刻學習。”
大模型技術如何賦能千行百業,走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現實場景的應用落地與效果反饋。為此,上海徐匯持續開展“人工智能+”系列場景活動,打造“AI+金融”“AI+制造”“AI+教育”“AI+醫療”“AI+文旅”“AI+城市治理”等一批垂直領域的示范應用場景,形成“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產業協同”的閉環生態,成為全球AI創新的“超級節點”。
5月,一場“人工智能+文旅”的“鏈接會”在“模速空間”舉行,一些傳統頭部企業發現:作為創新的基礎模型企業,稀宇科技(MiniMax)通過入駐上海“AI+文旅”MaaS服務平臺,鏈接數千家文旅企業,用相關技術讓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觸手可及。這些頭部企業當下就決定要對稀宇科技開放場景、暢談融資。
“我們辦活動就是兩個目的:讓最創新的企業和最傳統的產業,產生深度的鏈接;讓最年輕的創業者,能第一時間接觸行業最大咖、金牌投資人,為這一未來產業的未來,播撒更多希望的種子。”上海市徐匯區新工辦主任陳勇說,上海這座面向未來、面向國際化的城市,把更多“創新的可能”留給傳統產業,把更多“未來的可能”留給年輕人。
“這兩年人工智能產業如火如荼,但與真正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愿景相比,現在的大模型產業不過剛觸到第一波潮涌。”李璟說,“但我們充滿信心,并保持耐心,因為我們相信這份年輕的事業正在繪制未來世界的坐標,醞釀重塑世界的科技力量。”
年輕的空間,年輕人創業的空間……這里不僅承載著上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雄心,更成為年輕人追逐技術夢想的熱土,每秒都在上演著“代碼改變世界”的熱血故事。
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表示,徐匯區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全力實施徐匯區加快建成全國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十大重點行動、11項核心指標、30個標志性項目,打造技術突破的策源中心、垂類應用的孵化工廠、要素齊備的創新生態、創意涌動的開發者社區。(記者王永前 程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