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光芒——記新疆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
暮色漫過帕米爾高原。西部計劃志愿者王藝枝就著窗前流淌的月光,鄭重地鋪開信紙、提起鋼筆。筆尖下,一行行娟秀的字跡里,流淌著23名支教隊員的共同記憶——那里有離家千里父母的不舍、孤燈下反復推敲教案的焦灼、高原刺眼的陽光與風沙,但更多的是,孩子們望向山外時眼里的渴望、青春傾注西部教育建設的奮發昂揚……
初夏時節,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戍邊支教的情況和體會,表達扎根西部、服務邊疆的決心。
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隊員回信,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祝賀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時,我們都很激動。”隊員們感觸良多,那一封帶著溫度的回信,是鼓勵更是期許,溫暖人心、催人奮進。當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同頻共振時,青春便有了最厚重的底色。“我們將帶著這份溫暖繼續前行,努力讓更多孩子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這是新疆克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23名隊員的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逆風飛行的蒲公英
在帕米爾高原的褶皺深處,每一株蒲公英的逆風飛行都是一場遠征。而在此支教的志愿者,正是這片苦寒之地最執著的“播種者”——他們用青春證明,當知識的蒲公英隨風散開,也能翻越雪山達坂綻放出絢爛的色彩。
雪山之下,戈壁灘上,謝依特小學便坐落于此。這是一所距離邊境線47公里、主要由柯爾克孜族學生組成的村級小學,2022年8月成為克州首個西部計劃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試點學校,23名志愿者承擔邊遠農牧山區小學教書育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工作。
西部計劃志愿者王藝枝與謝依特小學學生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本科就讀于晉中信息學院的王藝枝,在2023年畢業前夕,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報考西部計劃,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年華,“當時看了黃文秀、張桂梅的事跡,思考人活著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或許我可以換一種人生”。經過幾輪筆試、面試、綜合考察后,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西部計劃志愿者。
跨越千山萬水,從太行山麓來到帕米爾高原。稀薄的空氣、冷冽的寒風、連綿不絕的高山,是她對這里最初的印象。很快,王藝枝被分配到謝依特小學一年級1班任語文教師兼班主任,24個“小豆丁”,瞪著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這位遠道而來的老師,“孩子們的眼神好像有種神奇的魔力,瞬間驅散了我身上所有的疲憊”。
英語專業出身的王藝枝,起初對如何教好小學一年級語文一籌莫展。班級秩序較為混亂,學生學習意識不強,各科目常常不及格……這些上來就給這位新手老師出了一道道難題,“睜開眼睛是學生,閉著眼睛想學生”,那段日子,她時常加班到凌晨,整理教案、批改作業、提高教學技能。
干勁滿滿時,一位家長的話刺痛了王藝枝的心,“成績不好沒關系,我家的孩子會數羊就行”。克州位于新疆西南部,擁有長達1133.7千米的邊境線。謝依特小學近300名學生,多數都是護邊員子女,父母常年在外巡護邊境線,守護祖國邊境安寧。“10天在邊境線護邊,10天在村委會工作,10天出去打零工改善生活,許多家長,沒有時間管孩子教育。”
課余時間,不論路多遠,王藝枝也要步行到學生家里家訪,為的是讓家長放心,“你們的孩子,就是我的弟弟妹妹,我會用心對他們”。高高的山、險險的崖、陡陡的山路……像無形的屏障,隔絕繁華與荒涼,消磨斗志與向往。但西部志愿支教團的教師們,用一行行板書、一句句教導,匯聚成堅實天梯,縮小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把知識與希望播撒高原大地。
王藝枝經常帶孩子們看中國地圖,描述大山外的模樣。曾經,那些連新疆與北京在地圖上的方位都分不清的稚嫩小手,如今已能沿著山脈、河流的走向,認真而專注地描摹出自己心中夢想的軌跡。紅對鉤越來越多,成績越來越好,不僅能及格,甚至能滿分……兩年來,學生們細碎微小的變化,被學生們的家長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有一次,調皮的學生在課堂上把王藝枝氣哭,她氣急之下說要離開這里。第二天,一打開校門,她看到學生家長站在門外,手捧白色絲巾,帶著自己摘的鮮花,希望她留下來。“后來才知道,柯爾克孜族的文化中,白色絲巾代表尊敬、祝福和純潔。”
西部計劃志愿者王藝枝與謝依特小學學生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去年剛到這里時,孩子們連‘哆來咪’都不認識。但現在我們組建不到一年的鼓號隊,就已經可以在升旗儀式上演奏了呢!”作為建校以來第一個專業音樂老師,王俊文圓圓的“娃娃臉”上雖然被曬得泛紅、起皮,卻溢滿了自豪。這個來自江西、個頭不高的大男孩,在高年級的孩子中站著,如果不是身著紅色的志愿者服裝,幾乎看不出他是老師還是學生。
和我們講話時,王俊文偶爾還會蹦出幾句江西方言,這些從天南海北匯聚而來的老師們,說起話來多多少少都帶點各地口音。來自甘肅隴南的冉雪群害羞地自嘲:“我的普通話有時候還沒有這些學生們標準呢!”
年輕的志愿者們乘著“西部計劃”的暖風,從五湖四海飛向巍巍雪山。他們好似柔軟又堅韌的蒲公英,在帕米爾高原的褶皺深處,用教育為祖國邊疆播種著希望,溫潤著未來。
雙向奔赴的星火
高淑賢大學畢業填報“西部計劃”支教志愿時,也讓父母一度舍不得這個寶貝閨女。而如今,她在這三四千米以外的遠山中,也擁有了更多“家人”。
在黑得只有微弱月光的晚上,高淑賢去學生迪麗扎達·吾肉孜阿力家里家訪,通過孩子和支教教師麥麥提伊敏·庫迪熱提的翻譯,高淑賢對迪麗扎達的媽媽阿麗木布比·木薩洪反饋了孩子的近期學習表現,并期望家長能持續鼓勵孩子努力讀書,爭取小學畢業時考上疆內初中班。
說著說著,高淑賢哽咽了起來,她想起有一回開家長會,會后她又忙著指導家長們填寫一份表格,沒顧上吃飯,突然因低血糖頭暈。阿麗木布比看到后立刻跑出去買了一個馕回來遞給高淑賢,她手捧著熱馕感動得落淚。“離家這么遠,我感覺他們就像我的家人一樣在默默關心我、照顧我。”高淑賢邊說邊抹淚。
看到高淑賢落淚,阿麗木布比著急得一把握住老師的雙手,用黝黑且粗糙的手安慰著高淑賢。阿麗木布比說:“我和孩子爸爸經常要去邊境線巡邏,總是不在家。把孩子交給老師,我們特別放心,老師也像我們的家人一樣。”說著,阿麗木布比又端來熱乎乎的手抓肉、馕和酸奶,一定要看著小高老師吃兩口,她說:“克孜(柯爾克孜語,意為“姑娘”)啊,你太瘦了,多吃點多吃點。”
回宿舍的路上,高淑賢非常感慨地說:“來支教的將近兩年,雖然我們給學生教了一些知識,帶著他們成長,但我感覺,我也被孩子們和他們的爸爸媽媽教育著,也成長了不少。”
4月23日,在新疆克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支教教師王俊文(中左)、李軻凡(中右)和學生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來自山西的高淑賢,總喜歡給孩子們講老家呂梁的故事,還會把家人寄來的土特產分享給學生品嘗。“這里的很多孩子最遠就去過兩小時車程外的阿圖什市,但問起他們最想去哪時,好多小朋友紛紛搶著說想去山西,因為那是我的家鄉啊!”高淑賢大大的眼睛里又泛起了淚花。
夜空中,有星星在閃爍,雖然微小但卻堅定,照亮西部志愿者腳下的路。
和高淑賢一同從山西老家來謝依特小學支教的同校“閨蜜”李磊,這次代表全體隊員去北京領回“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剛一回來,李磊就去學生家里家訪,把來自黨中央沉甸甸的關懷和鼓勵,分享給學生和家長。她動情地對孩子媽媽說:“你們守護著祖國的邊防線,我們就有義務守護好祖國的‘花朵’。而我也像你的孩子一樣,總被你照顧著。”
“娃娃教娃娃,這能行嗎?”謝依特小學黨支部書記金文斌坦言:“支教老師三年前剛來的時候,說實話我也是有點擔心的,這些老師自己也都是剛畢業的孩子啊。”但很快,志愿者們用學生的成績讓書記放了心——學校班級優秀率從零提升到50%,及格率達96%,有的班級甚至沖進全市前五名。2023年,學校更取得了建校以來的最好成績,首次有學生考取疆內初中班。
“我的世界也因這次西部志愿經歷、這群孩子而更明亮了。”王藝枝說,“與其說是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不如說他們教會我愛與責任。”志愿者們用星火一般的微微光芒,點燃了孩子們希望的火種,也燃燒著志愿者心中的焰火,他們雙向奔赴,蓬勃生長,如同帕米爾高原上紅艷艷的花兒,不少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選擇續簽。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
六年級1班門口墻上,貼著孩子們的照片,還有他們的心愿。高淑賢為這面展示墻寫上了標題《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她指著這些照片說:“當時班里收集孩子們在家做家務的照片,沒想到他們交來的照片,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掃地洗碗,而是喂牛喂羊,孩子們很不容易。我們就更有責任教給他們更多知識,讓他們有機會能走得更遠。”
記者問小朋友們“你的老師是什么樣的人?”
“是太陽!”“是月亮!”
“為什么呢?”記者又問。
“溫柔”“嚴厲”“溫暖”……孩子們七嘴八舌。
長大后我要成為您。孩子們臨近畢業,高淑賢根據學生的心愿,為他們制作了“AI夢想職業照”。生成的27張AI照片,孩子們紛紛變成大人模樣,其中不少都是站上三尺講臺的教師,這是孩子們單純的愿望,更是被老師托舉的夢想。金文斌說:“支教老師們來了以后,孩子們不僅提高了成績,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他們的眼睛里都有了亮閃閃的光。”
謝依特小學校長木拉地力·艾山吐爾是土生土長的哈拉峻鄉人,他對志愿者連續三年的支教工作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木拉地力說:“這些年輕人為我們這個偏僻的小地方帶來了希望,他們從全國各地而來,把各地的關愛都匯聚在了這里。雖然每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這些力量聚在一起,就是大大的力量。”
4月23日,在新疆克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支教教師高淑賢和學生們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為祖國奉獻青春!這不是一句口號。”麥麥提伊敏說,雖然這個小村子很遠,但充滿了力量和希望,也能讓自己大顯身手,所以他總是充滿干勁兒。
從小在新疆喀什偏遠山村長大的麥麥提伊敏,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在求學過程中,他也遇到過前來支教的西部計劃志愿者。“他們愿意跑到我們新疆這么遠的地方來支教,我為什么不能去更偏遠的農村、牧區,幫助家鄉的孩子們呢!”
眺望群山環繞的克州,1085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在61所學校建立了支教點,他們用青春和熱血踐行著“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錚錚誓言。
在離開謝依特小學時,孩子們的悠悠歌聲與瑯瑯書聲在國境線上回響。記者突然懂得這些“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年輕人為何選擇堅守——他們在邊境線處栽種的不止是知識,更是用青春為教育這座永不移動的界碑描紅筑基。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戍邊支教的道路上,志愿者們或許還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但他們堅信,只要心中有愛,腳下就有力量。他們將帶著這份堅定的信念,繼續前行,為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記者王菲 郭燕 徐宏巖 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