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會診”助力智慧田管 “數智”良方奪高產 農業煥發新活力
央視網消息:目前,已進入立夏時節,氣溫升高、雨水增多。南方的早稻大都分蘗,北方地區的冬小麥也在灌漿之中,萬物進入快速生長期。在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正加速推進。據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截至5月6日,全省旱田農作物已播4909萬畝,水田已泡田4334萬畝。在雙鴨山市集賢縣,當地通過與黑龍江農墾系統協作,引進智慧化農機和先進種植技術,玉米播種更加高質高效。
精量播種 質量效率“雙提升”
這片3000畝連片的耕地,就是當地與黑龍江墾區二九一農場合作的玉米單產提升示范區。在現場有多臺大型農機,“走”在最前面的是兩臺配備了自動導航系統的氣吹式精量播種機,緊隨其后是一臺鎮壓機。這幾臺機器協同作業,就能高效完成播種、土地鎮壓的全流程作業。這個播種機,可以實現種子的精確定位和播種。在落種過程中,氣吹系統會將種子直接吹射入種溝,在高速播種的狀態下,它能穩定地將種子壓入種溝。播過的種子不管是距離,還是深度,都是一致的。并且能充分地接觸到土壤,有利于種子萌發生長,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苗率。
適時早播 積累能量“奪高產”
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與季節、氣候深度綁定。因此,精準把握農時在農業生產中至關重要。農技人員介紹,在這個地塊,播種中還采用了“三五早播”技術,三五就是在5厘米的耕層,地溫連續5天穩定在5攝氏度以上,就可以實施搶墑播種,這樣比普通種植提前了四至五天??蓜e小看這短短的幾天,它為作物生長提供了更長的周期。而且在精量播種機的加持下,可以實現每畝5600株的種植密度,成苗率也要高出2%左右,為作物的豐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慧管理 為春耕保駕護航
在進行墾地合作之后,不僅實現了種植技術的共享,還實現了智慧平臺的共享。這里使用的播種機,上面都安裝了農機作業監測終端,監測的數據會實時上傳到農墾系統的數字指揮中心,通過LED大屏,工作人員就可以查看播種的作業進度和農田狀況,全面監控作業質量。如果出現作業軌跡偏差、作業深度不一等問題,還可以遠程調整作業參數。
合作升級 農業煥發新活力
2025年,集賢縣與二九一農場墾地合作模式進一步升級,創新推出了“一主四包”新模式。“一主”就是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主體,“四包”是指由農場提供社會化托管服務“包種”,政策性銀行負責“包錢”,種植業保險保障“包賠”,最后由政府兜底“包收”,通過整合多方資源,為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目前,集賢縣與二九一農場合作簽約面積達到了20萬畝,預計全縣全年糧食產量可增加550萬斤。
智能設備節水灌溉 助力小麥豐產豐收
華北平原的冬小麥眼下正處于灌漿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來灌漿充實籽粒。在山東德州武城縣,農戶搶抓農時,利用智慧灌溉設備節水灌溉,助力小麥豐產豐收。
在武城縣四女寺鎮的麥田里,一臺移動式智能淋灌機正沿著田壟緩緩行進。長達21米的伸縮式噴桿上,18組傘狀旋轉噴頭將水霧均勻灑向麥田。
手機遠程操控 麥田“解渴”
于文閣承包了240畝土地。他說,傳統灌溉方式水資源和人力都消耗較多,而移動式智能淋灌機免去了繁瑣的人工灌溉流程,可用手機遠程操控,實現無人值守。
目前,德州市武城縣主要農作物機械化作業率達99.8%以上。
田間“數智”開良方 夏糧“三防”助增收
這段時間,河北的冬小麥處于抽穗揚花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期。河北磁縣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充分利用智慧農業裝備,送服務、開良方,幫助農戶高效推進田間管理。
一大早,邯鄲市磁縣農業農村局的農技人員就深入北開河村種糧大戶王海疆的田地里,實地查看小麥長勢和病蟲害發生情況。對農田數據化決策平臺在線顯示的蟲情、苗情、墑情、氣象等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幫助他做好田間病蟲害防治工作。
有了農技人員“量身定制”的良方,王海疆熟練地操作起植保無人機,借助北斗導航定位,植保無人機順著事先設置好的路線往返穿梭,展開作業。
近年來,磁縣積極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建設智能田間四情監測站、智慧灌溉站。先進的監測設備為農技人員“把脈會診”提供了精準的農田數據,助力田間管理方案更科學。目前,全縣18.6萬畝小麥長勢良好。
【編輯:張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