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英國不斷強化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布局,在強化同日本、菲律賓等國在經貿、安全等領域關系的同時,甚至就地區局勢對中國妄加指責。日前,英國外交大臣拉米訪菲后宣稱,英方對中方在南海“破壞穩定的危險行為”表示關切。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南海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最自由的海上通道之一。作為域外國家,英方應當尊重中方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停止挑動矛盾、搬弄是非。
自去年斯塔默領導的英國工黨政府上臺以來,即使明知會侵犯中方利益,英國在南海周邊的小動作仍然不停,這顯然與斯塔默政府的印太布局有著緊密聯系。那么,斯塔默政府想要在印太地區實現何種戰略目標呢?
首先,斯塔默政府仍在推進英國既定的“印太傾斜”戰略。近年來,西方國家普遍在地緣政治領域用“印太”的概念取代“亞太”,將適用于“印太”區域戰略的邊界擴大到非洲東海岸,不僅方便其為介入地區局勢的行為尋找貌似更合適的借口,還能依靠在這一區域內的海外領地實施相關戰略。英國在2021年3月首次闡述其印太政策框架,用“印太傾斜”來描述英國的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以中國為中心的周邊區域。“傾斜”一詞表明,英國的“印太戰略”是一個長期推進的戰略,而拉米這次的發言就是該戰略實施的體現。
其次,軍事介入印太地區是英國實施“印太傾斜”戰略的核心手段。二戰后,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席卷亞洲,英國被迫撤回在亞洲的軍事部署,但其一直沒有放棄在軍事上“重返亞洲”。2021年,“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斗群首次在印太部署。2024年10月,斯塔默宣布將在2025年派“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訪問新加坡。可見,拉米不斷炒作“南海危機”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今年英國航母在印太的部署做鋪墊。
再次,打造特色經貿網絡是英國深入印太區域的重要保障。由于英國軍事實力的衰落,僅靠武力介入實施“印太傾斜”戰略顯然不現實,因此英國政府試圖讓其經濟力量深入該區域。自“脫歐”以來,英國擺脫了歐盟共同關稅政策的束縛,開啟多個雙邊、多邊貿易談判進程。英國先后與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簽署了貿易協定,與印度的雙邊貿易談判也正在進行。此外,英國還注重同域內國家或國際組織間的多邊貿易機制建設,如申請并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
顯然,英國對中國周邊經濟網絡的經營不只是為了經濟增長——比如,加入CPTPP每年為英國帶來的收益只有20億英鎊,但其背后的地緣戰略考量更加關鍵。相比之下,英國對中國參與和主導的區域一體化機制保持觀望態度,比如其無意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通過經濟滲透,英國試圖在亞太地區構建自己的經濟伙伴關系網絡,配合軍事上的戰略部署,提升英國對亞太局勢的“干預力”。
最后,引導并配合美國共同管控印太。盡管英美在印太區域有共同的盟友和合作伙伴,但英國所構建的印太關系網絡有很多地方并不與美國重疊。例如,英國與日本簽訂的《互惠準入協定》允許日本在英國領土部署部隊,而美國即便在形式上也不接受日本軍隊進入美國本土。從根本上講,英國的戰略意在彌補美國在印太戰略的缺口,在與美國一起“掌控局面”的同時,還能利用英國構建的關系網絡影響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部署。一旦英國完成針對印太的戰略部署,即便是美國也很難改變這一格局。
然而,英國政府應充分認識到,作為域外國家,英國對印太各國及地區事務的干預,除了給該地區制造緊張氣氛以外別無他用。中國是域內主要大國,在經濟發展、軍事實力、區域影響力等方面優勢明顯。英國屢屢炒作敏感話題,挑撥域內國家同中國的關系,不僅不利于中英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更不符合兩國的長遠利益。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展現大國擔當、踐行多邊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為目標的決策,才理應成為英國真正的國家戰略。(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歐盟研究中心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