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首頁> 評觀世界>

      稀土緣何成為全球“最熱門”資源

      2025-03-03 09:05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編者按:2025年初,美歐圍繞烏克蘭稀土資源的爭奪驟然升溫。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大國競爭交織的背景下,稀土資源已成為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博弈的焦點。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嘉賓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周城雄: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周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藍慶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烏稀土數據存疑,仍擋不住美歐爭奪

      周城雄

      繼美國以“安全保障”為條件向基輔施壓簽署礦產協議后,歐盟緊跟著推出了“互惠合作”計劃,雙方在爭奪烏克蘭稀土開采主導權問題上突然從盟友變成了針鋒相對的“敵手”。這場看似突兀的資源爭奪戰,實則折射出美歐對全球供應鏈重塑的焦慮、對地緣政治格局的重構野心,以及烏克蘭在戰火中被迫淪為“資源抵押品”的殘酷現實。

      稀土因其廣泛應用與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而被譽為“工業維生素”,帶有鮮明的“工業命脈”屬性。從電動汽車電池、半導體制造到戰機隱身涂層,許多尖端技術都強烈依賴稀土材料的特殊性能。在新能源領域,釹鐵硼永磁體能使風力發電機效率提升30%以上,還可被用作電動車驅動電機的關鍵材料;在電子信息領域,銪、鋱元素制造的熒光粉賦予LED屏幕高色域顯示能力,光纖通信則依賴鉺元素實現信號穩定傳輸;在國防軍工領域,導彈制導系統、戰機雷達和核潛艇推進裝置均依賴稀土材料提升性能。美國國防部報告顯示,一架F-35戰機需消耗400公斤稀土材料。即便在傳統工業領域,稀土合金也能使鋼鐵耐腐蝕性提高50%,石油裂解催化劑效率提升40%。

      美國和歐洲為何齊齊盯上了烏克蘭?原因在于,烏克蘭紙面上的礦產資源稟賦頗具誘惑力。據烏方數據,在歐盟認定的34種關鍵礦產中,烏克蘭擁有22種,包括占全球儲量7%的鈦、占全球儲量6%的石墨,大量的鋰及稀土元素,美國中情局對其礦產的評估總價值高達14.8萬億美元。這些數字背后,暗含三重戰略想象:第一,地緣替代價值。烏克蘭的鋰可以有效滿足歐洲電動車發展需求,鈦能支撐航空航天產業,而稀土則被視為對沖中國出口管制的戰略“保險”。第二,地緣政治杠桿。控制烏克蘭資源意味著間接削弱俄羅斯的談判籌碼?,F階段的情況是烏東四州的鋰、鈦礦已處于俄方控制下,美歐需要想辦法將剩余礦區納入西方資本主導的開發體系,以有效壓低俄方在和談中的“報價”。第三,經濟捆綁工具。美國提出的“重建投資基金”要求烏克蘭將50%礦產收益注入美烏共管基金,其本質是以資源抵押換取援助,從而形成長期經濟附庸。

      然而,這些愿景也面臨著嚴峻現實的挑戰。首先,烏克蘭的稀土數據多源自蘇聯時期的勘探,在缺少現代評估的情況下,實際可開采規模存疑。其次,烏近50%的礦產位于俄控區,穩定供應難度很高。蘇梅州稀土運輸走廊平均每月遭受無人機襲擊4.3次,敖德薩港稀土專用碼頭建設因保險費用過高三次流標,過去規劃中的稀土出口樞紐馬里烏波爾港如今在俄方掌控之下。最后,技術、環境等方面也存在諸多障礙。基輔能支配的礦區基礎設施普遍受損嚴重且自動化程度不足,現有設備損耗率高達43%。開發這些礦產至少需要4年及數十億美元投資。日丹諾夫斯克礦床鈾含量達0.15%,超出歐盟標準7倍,環保技術缺口導致尾礦庫建設成本增加35%。這些技術瓶頸也導致預算飆升,烏克蘭很難獨立開采,進一步壓縮了基輔當局的決策空間。

      這種“遠水難解近渴”的矛盾,卻依然擋不住美歐對烏克蘭稀土的爭奪,是因為這場爭端已經超越了稀土本身,是后冷戰時代地緣戰略的延續與升級。站在美國角度,既希望削弱俄羅斯對頓巴斯地區等烏東資源帶的控制,同時構建起排除中國的稀土供應鏈,也意圖通過聯合基金掌控烏克蘭重建主導權。站在歐盟角度,強烈的自主性焦慮由來已久。一來歐盟90%的礦產品依賴進口,新能源產業一直缺乏穩定的發展基礎;二來擔憂美國單邊主導歐洲事務;三是試圖以資源合作綁定烏克蘭,防止其倒向美國。各方圍繞烏克蘭稀土的戰略博弈和“援助杠桿”,使烏克蘭的領土完整進一步淪為大國交易的犧牲品。

      總之,烏克蘭稀土“爭奪戰”不僅是經濟利益的博弈,更是大國重構全球供應鏈、重塑國際秩序的戰略角力,是工業文明“資源決定論”在數字時代的升級:從石油到稀土,從領土占領到協議控制,資源始終是權力博弈的終極標的。如何擺脫資源依賴的桎梏、打破“為資源而戰”的永恒循環,是最終超越“資源決定論”的歷史慣性、建立平等互惠國際秩序必須解決的難題。

      全球稀土供應鏈難以繞開中國

      周密

      盡管近年來,美國采取多種措施試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產品的依賴,包括嘗試與澳大利亞等國加強稀土資源開發合作等,但這一進程并不容易。

      事實上,不同國家稀土資源的存儲形態千差萬別,全球已發現的250種稀土礦物中,90%以上以伴生、共生的形式存在,簡單移植他國的技術路線必然導致效率損失。而要想實現礦產資源的高效、環保開發,就離不開對關鍵知識與各類參數條件進行長期的積累和大量試錯。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科技革命加速的背景下,圍繞稀土的爭奪不僅是資源控制權的較量,更是產業鏈主導權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在這場全球博弈中,中國憑借數十年積累形成的完整產業鏈與技術壁壘,構筑起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也為全球稀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中國稀土產業的全球地位,絕非單純依賴資源稟賦。數據顯示,中國稀土儲量約占全球的34%,卻貢獻了全球92%的冶煉分離產量(2023年)。這種“資源—產業”的錯位發展,源于對產業鏈的系統性構建。從地質勘探、采礦選礦到分離冶煉、材料加工,中國已形成全流程生產體系與日益穩定的競爭格局。更重要的是,中國在萃取劑研發、催化劑應用等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了專利集群,依托全球最大的化工產業體系,可將萃取劑成本控制在歐美企業的1/3。中國作為全球當前稀土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國家,其背后是數十年方式和流程的持續優化,以及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和減少環境影響而付出的艱辛努力。

      這種產業鏈優勢的構建,本質上是工業化進程中“技術—市場”雙輪驅動的結果。一方面,中國通過《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對稀土冶煉技術實施分級管控,目前四大類核心提煉技術被列入禁止出口清單;另一方面,國內市場規模優勢也在倒逼技術迭代。以北方稀土為例,其高純氧化鑭生產成本較國際同行低30%,分離效率卻高出40%。這種“核心技術保護+市場培育”的模式,使得中國稀土產業形成了從實驗室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閉環。

      技術壁壘的構建還體現在全要素協同上。以磁性材料為例,從釹鐵硼永磁體的晶界擴散技術到耐高溫涂層工藝,需要材料科學、化學工程、裝備制造等多學科交叉。中國建立的“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已整合68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形成從基礎研究到中試放大的創新鏈條。

      面對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西方國家的“脫鉤”嘗試屢屢受挫。澳大利亞一公司耗時10年建設的馬來西亞冶煉廠因環保爭議多次停工;美國國防部投入15億美元重建稀土供應鏈,但2023年其分離產能仍不足需求的5%。這種困境折射出稀土產業的根本規律:資源開發必須服從于技術邏輯。

      這種結構性矛盾勢必導致市場“用腳投票”——大量初級產品流向中國,加工后再以高附加值材料形式出口。國際能源署(IEA)的2024《全球關鍵礦物前景》報告認為,到2030年中國稀土冶煉占比雖降至77%,但仍是其他國家總和的3.3倍。市場規律證明,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稀土供應鏈仍難以繞開中國樞紐。

      稀土的全球博弈揭示了一個深刻命題: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進程中,資源競爭不應淪為“新殖民主義”的翻版。中國稀土產業的發展經驗表明,真正的產業優勢來自技術創新與生態優化的良性互動。唯有將技術創新置于地緣博弈之上,將產業協同置于“零和”對抗之外,人類才能真正實現從“爭奪資源”到“創造資源”的文明躍遷。

      資源博弈 戰略視野要超越稀土

      藍慶新

      美歐在烏克蘭稀土資源上的激烈爭奪,暴露出全球資源競爭的新態勢。但將視野局限于稀土資源,顯然低估了全球資源博弈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從能源礦產到糧食水資源,從關鍵礦物到生物資源,一場關乎未來發展的全球資源爭奪戰正在悄然展開。

      面對“后疫情時代”和激烈的地緣政治沖突,全球資源供給和分配格局不斷重塑。作為地緣政治沖突焦點之一,俄烏沖突直接引發了全球資源分配格局大動蕩。俄羅斯作為能源超級大國,其天然氣儲量占全球近20%,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8。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令其在俄烏沖突中陷入兩難;而美國借助“頁巖氣革命”實現能源自給,使其在全球能源博弈中占據了主動。

      實際上,美歐等發達國家長期深度參與地緣政治沖突并展開日益激烈的資源爭奪,稀土只是冰山一角。在稀土之外,從傳統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石到新興的鋰、鈷、鎳等關鍵礦產資源,都是資源爭奪的戰略焦點。這也使得鈷產量占全球70%的剛果(金)、鋰儲量占全球58%的智利和鎳儲量占全球42%的印尼的資源戰略地位顯著提升。

      然而,隨著近年來西方國家一方面加大對本國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爭奪其他國家資源礦產,還時不時動用制裁“大棒”對關鍵礦產資源大國進行打壓,資源出口國紛紛加強資源管控。印尼宣布計劃將2025年的鎳礦開采量降至1.5億噸,相比2024年產量下降45%;剛果(金)限制鈷出口四個月,全球資源供給不穩定性日益突出,促發了關鍵能源安全問題,直接影響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盡管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但化石能源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占據主導地位。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進一步凸顯了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性;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使鋰、鈷、鎳等新能源金屬成為新的安全關切;全球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則加劇了糧食和水資源壓力,讓糧食和水資源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烏克蘭作為“歐洲糧倉”,其糧食出口對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水資源爭奪在中東、非洲等地區愈演愈烈。而關鍵礦產資源安全形勢嚴峻,銻、鈹、鉍等關鍵礦產供應鏈高度集中,其供應安全直接關系許多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供應鏈安全,推動供應鏈區域化、多元化。

      面對日益復雜的全球資源格局,各國需要樹立新的資源安全觀,加強科技創新,深化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全球資源安全,從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博弈不是“零和”游戲,合作共贏才是正確選擇。就像人不應該抱著金磚餓死,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資源治理體系,實現資源合作的包容互惠,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資源博弈,保障資源安全可持續,推動全球資源合作應該成為中國的戰略重心之一。首先,資源安全需要統籌規劃。國家資源戰略保障應形成系統性安全思維,建立涵蓋能源、礦產、糧食、水資源的綜合安全觀,加強資源戰略儲備,完善資源預警機制,提升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其次,科技創新是破解資源困境的關鍵。加強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發,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技術創新,減少對關鍵資源的依賴。再次,資源合作是必由之路。應加強國際資源治理,完善資源市場機制,維護資源供應鏈穩定。通過推進資源領域國際合作,構建起互利共贏的資源伙伴關系,加強資源外交,深化與資源國的戰略合作。最后,合理利用關鍵資源、技術比較優勢的武器。針對某些國家蠻不講理的單邊制裁,要靈活運用合理手段進行反制。事實已多次證明,展示充足的戰略威懾是維護資源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日本污污ww网站一区| 999精品在线| 放荡的闷骚娇妻h交换3p|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直播|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91精品观看91久久久久久|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四虎影视www四虎免费| 韩国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一区国严二区亚洲三区| 日本护士69xxxx免费|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4hutv| 黄色免费短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手机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992tv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jux434被公每天侵犯的我| 我爱我色成人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欧美jizz8性欧美|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男人j插入女人p| 友田真希息与子中文字幕| 香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91成人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yellow字幕网在线91pom国产|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