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北極資源,需警惕生態風險
彭博社報道稱,隨著關系改善,美俄正在考慮將北極作為新的經濟合作方向,共同開發北極地區的能源及礦產資源,開辟北極貿易線路。兩國在北極地區的合作或成為影響全球能源市場、貿易格局以及生態環境的新變量。
從資源體量看,北極地區能源礦藏儲量極為豐富,大規模開發或將影響世界能源供給格局。美國地質調查局評估認為,北極地區尚待發現的可采資源約占世界總量的22%。其中,天然氣儲量約占全球總量的45%,石油儲量約占25%,煤炭儲量約占9%。從地緣位置來看,一旦美國與俄羅斯開展合作,在合作初期,很可能會將俄羅斯北極大陸架的油氣資源開發作為重點方向。俄羅斯北極大陸架在其大陸架總面積中占比高達70%。按照美國地質調查局給出的估算數據,俄羅斯北極海域所蘊含的油氣資源,折合成石油當量約為2400億桶。
如果美俄合作進展順利,推動北極能源開采,未來可能會對全球能源市場和貿易格局形成沖擊。一方面,北極油氣大規模進入市場將影響目前國際油氣貿易格局。在開發成本得到合理控制的前提下,俄羅斯對全球的油氣出口地位會進一步強化,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競爭力也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美俄合作也將推動北極航道的建設及商業化進程。隨著全球變暖,北極航道的通行條件逐漸好轉,有望成為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的重要貿易航線。北極的油氣資源可以通過北極航路以較低成本輸送至亞太、歐洲等地區。借助其地理區位優勢,俄羅斯在全球能源貿易中的話語權或將進一步提高。
然而,北極地區的能源開發也伴隨著不可忽視的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風險。其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至3倍。北極地區油氣開采、運輸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如果得不到有效應對和處理,會加速北極地區冰川融化,加劇北極生物棲息地的喪失與碎片化,并造成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對全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威脅。溫室效應造成凍土融化還可能釋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溫室氣體,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在北極地區低溫環境下,能源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難度更大、成本更高,對能源開發的技術設備和資金要求更高。一旦因技術或管理等原因出現石油泄漏、海洋污染等環境事故,將對北極生態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
美俄在北極地區的合作,是目前地緣政治博弈的階段性結果。鑒于美國政治的不穩定性,而且聯合開發周期長,利益博弈復雜,所以對待美俄在北極地區能源合作開發應當保持謹慎態度。
降低北極地區能源開發可能帶來的風險,需通過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技術創新與制度約束,謀求北極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多方共贏。首先,堅持多邊合作原則,充分發揮北極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在北極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建立北極資源分配與環保標準協商機制。呼吁各國在北極理事會的框架下,與其他利益相關國家共同協商北極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問題。制定公平、合理、可持續的開發規則和政策,確保世界各國在北極地區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這既有利于各國在北極地區的合作推進,又能有效預防因資源分配不均所引發的沖突和矛盾。
其次,堅持循序漸進的開發原則,盡可能避免因資源開發而造成的環境破壞,盡快建立公認的北極地區環境評估機制。在進行北極資源開發之前,充分評估開發活動對北極地區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潛在影響。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開發計劃和環境保護方案,進而按照計劃分期、分段、逐步進行開發,避免大規模、高強度的集中開發。同時,呼吁設立強制性北極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基金,并對開發技術和設備的環保性能作出明確規定,以減少開發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作者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