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
烏克蘭首都基輔市舍甫琴科夫斯基區一棟遭“伊斯坎德爾”導彈襲擊的辦公大樓。(圖源:新華社)
2月24日,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已滿三年。從戰場上的激烈對抗到國際社會的多方博弈,從地區安全的動蕩到全球經濟的沖擊,烏克蘭危機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俄烏兩國的范圍,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盡快停火止戰、早日恢復和平,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也是解決這場危機的關鍵所在。
烏克蘭危機代價沉重,國際社會期盼和平。回顧過去一年的俄烏戰場,俄羅斯仍在持續進攻,并牢牢把握戰場主動權。美國戰爭研究院數據顯示,當前俄羅斯約控制了烏克蘭20%的領土。烏軍在艱難防守的同時,也曾于2024年8月突襲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并保持占領至今。在戰場外,烏克蘭大量基礎設施被摧毀,人民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有超過630萬烏克蘭難民進入歐洲。西方國家則凍結了俄羅斯大約3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歐盟對俄羅斯實施了16輪制裁。不僅俄烏雙方,世界各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烏克蘭危機的升級還影響全球多國糧食安全。危機升級以來,供應鏈受阻,國際糧價高漲,部分國家糧食危機加劇,非洲、中東、南亞和拉美一些國家進口糧食的負擔明顯加重。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顧煒在接受海外網采訪時表示,在過去一年里,不論是俄烏雙方,或是美、歐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已經對戰事的長期性感到疲勞,這種“疲勞感”一定程度上使停火成為一種共同期盼。
戰事沖擊地區安全,深刻影響國際秩序。對于俄烏兩國而言,顧煒表示,烏克蘭危機給俄烏兩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戰爭創傷和戰爭記憶將持續影響數十年。俄烏沖突本就包含復雜的歷史經緯,現在又增加了新的難解之“結”,將成為未來關系發展難以繞過的議題。對于歐洲而言,傳統的歐洲安全架構受到嚴重沖擊,俄歐能源關系的“脫鉤”也迫使歐洲各國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方式,歐盟內部的團結也受到立場差異的挑戰和影響,歐洲的安全和發展需要探索新的道路;對于美國而言,美國新政府的一系列舉措不僅損害了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穩定,更損害了自身的領導力和國際聲譽;對于“全球南方”國家而言,烏克蘭危機顯現出的大國競爭對自身安全發展的負面影響成為推動探索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動力;對整個世界而言,這場冷戰后最嚴重的國際沖突深刻影響了大國關系和國際格局,加速了國際秩序的多極化進程。
對話總比對抗好,和談總比打仗好。近來,美國政府在俄烏沖突問題上態度發生巨大變化,開始敦促烏克蘭通過談判結束危機。據《華盛頓郵報》2月21日報道,美國不再與盟友一道在聯合國大會上共同發起支持烏克蘭的決議草案,而是提出了與歐洲盟友和烏克蘭立場不同,更加強調“懇求迅速結束沖突、進一步敦促烏克蘭與俄羅斯實現持久和平”的決議草案。俄羅斯方面則表示愿意進行談判,但強調烏克蘭加入軍事聯盟等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日前就此回應稱,俄方反對烏克蘭加入軍事同盟。顧煒認為,美俄關系緩和固然有助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但各方的立場分歧和利益差距仍然明顯。復雜問題難有簡單解決辦法,烏克蘭危機很難快速解決,但各方致力于和平的努力應當予以肯定和支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也分析稱,即使美國當局開始敦促盡快結束烏克蘭戰爭,但實際情況恐怕很難如愿。
沖突戰爭沒有贏家,戰事延宕只會造成更多平民傷亡。在烏克蘭危機中,每一顆子彈背后都可能是一個家庭的破碎,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鮮活的生命和無數的淚水。軍事對抗不是烏克蘭危機的出路,對話談判才是恢復和平的根本之道。烏克蘭危機的和平之窗開啟不易,期待所有當事方和利益攸關方都能適時參與到和談的進程中來,共同為實現持久和平而努力,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海外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