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戰略自主”之路會怎么走
當地時間24日,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初步結果公布,以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主席默茨為總理候選人的聯盟黨獲勝。默茨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再次建立一個有行動力的政府”。“外部世界不會等待我們,也不會等待持久的組閣談判。我們現在必須快速行動,以便能夠在國內做正確的事情,讓全世界感受到德國將再次得到可靠的治理。”默茨還稱,德國的外交政策目標是盡快加強歐洲,以便真正逐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可以說,德國在此次大選后面臨的局面是“內憂外患”。內政方面,德國連續兩年經濟負增長,難民問題引發社會分裂與政治動蕩,民眾對政府不滿指數升高。外交方面,歐盟傳統價值觀與對外政策受到美國新政府的沖擊,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被美國邊緣化,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遭到沉重打擊。此次大選的最終結果,以及之后各主要政黨的組閣情況,對德國能否走出經濟和社會困局、能否加強在歐洲的領導地位,以及重塑德國與大國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
從選舉初步結果來看,德國的“政治碎片化”情況并未緩解。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雖然以28.5%的支持率獲得第一大黨的地位,但這也是聯盟黨歷史上第二差的選舉成績。前執政聯盟“紅綠燈”所屬的三個黨派均在選舉中慘敗。現任德國總理朔爾茨說,對社民黨而言,“這是一個苦澀的選舉結果”,自民黨主席、前財政部長林德納更是聲稱“要退出政壇”。最大的贏家是極右翼選擇黨,以20.8%的支持率一躍成為德國第二大黨。第二大贏家是德國左翼黨,其政治主張吸引了大量年輕選民,出人意料地獲得了8.8%的得票率。
盡管選擇黨單方面表達了與聯盟黨組閣的意愿,但德國建制派政黨早已表示不會與其組閣,宣稱這是抵擋德國極右翼勢力的最后機會。當前,聯盟黨與社民黨取得的議席相加后超過半數,他們組成大聯合政府的可能性最大,默茨也將正式出任總理。然而,即使聯盟黨穩坐第一大黨地位,獲得組閣優先權,但德國極右翼和左翼黨選票激增,分走中間派政黨大量選票,其組閣之路也將面臨挑戰。
在內憂外患中,默茨表示要在4月復活節前完成組閣,但組閣可能會耗時數周甚至數月,無論組閣情況如何,德國新政府都需要面對一個問題:德國在歐洲安全困境和國際地緣政治挑戰下的“重新定位”。歐盟各國極為關注此次德國大選結果,期待德國能夠盡快成立新政府,承擔更多歐盟防務責任,協調各國立場,維護歐盟在多極秩序中重要一極的地位。
面對“特朗普2.0”時代美國對歐政策轉變,德國無疑需要在歐盟承擔更多領導責任。在安全政策“時代轉折”政治浪潮中,德國將逐漸改變多年來引以為傲的“文明力量”規范性角色定位,力主塑造歐盟“地緣政治力量”。德國建制派政黨——無論是聯盟黨還是社民黨——均主張加強歐洲戰略自主,包括加大歐盟軍工企業投資、協調軍工采購機制、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發展,以及繼續增加國防開支。唯一的分歧可能在于,是否因為提升國防開支而突破德國財政“零赤字”的原則。而在未來四年作為德國聯邦議會最大反對黨的選擇黨,在投票中可對政治決策產生較大影響,但其目前專注于國內政治,在外交政策上的影響力稍遜一籌。
為達到戰略自主的目的,德國新政府必然會承擔更多歐盟防務責任,推動歐盟參與解決俄烏沖突的談判,加強歐盟框架下的軍備建設,提升國防開支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超過2%的標準。但同時,新政府也將努力維持德美關系的韌性。由于歐洲難以在短期內擺脫對美國的防務依賴,德國不會放棄勸說美國回歸美歐聯盟政策。默茨領導的聯盟黨認為,歐俄對抗型秩序已經成型,俄烏或可實現停火,但中短期內歐俄和解的概率較低,德國仍然需要維持“基于規則”國際秩序與多邊主義捍衛者的形象,維護歐盟價值觀。此外,聯盟黨也主張在貿易和投資政策上對美作出一定讓步,如德國與歐盟購買更多美國能源、赴美投資建廠、降低德國對美貿易順差等。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德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將在延續中調整,并呈現出兩面性的特點。盡管聯盟黨主張在關鍵領域減少對華依賴、將中國視為“制度性對手”等,但在美歐裂痕明顯加深情況下,為規避來自美國的“背刺”,德國與歐盟或在全球治理領域將加強對華務實合作。不過,短期內德國對華“去風險”政策可能不會改變,德國也會在與美國的交易和討價還價過程中“打中國牌”。(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