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向遠海,西方國家應習慣
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一支艦艇編隊在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海實戰化演訓。其間,中方在事先反復發布安全通告的基礎上,組織了艦炮對海實彈射擊訓練。中方行動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通行做法,不會對航空飛行安全造成影響。
然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一方面承認中方的此次演訓行動不違反國際法,未對其安全造成任何影響;另一方面,卻又聲稱中國海軍艦艇演訓“缺乏透明度”。甚至在未同中方及時溝通、未掌握事實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空管機構就急忙發出“警示”,要求部分航空公司調整飛行計劃,建議一些航班改變飛行航線。
事實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方面很早就對中國海軍這三艘艦艇組成的編隊表現出強烈關注,一直在對該編隊的活動進行密切跟蹤監視。事實證明,中國海軍的此次演訓活動完全是在公海海域進行,始終保持著安全、規范和專業操作。對此,一方面,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和新西蘭總理拉克森于22日均表示,中方此次行動一直遵守了國際法。而另一方面,澳大利亞防長馬爾斯和新西蘭防長柯林斯卻表示“擔憂”,聲稱中國海軍此次行動“不同尋常”“令人不安”。一些西方媒體也借機炒作“中國威脅論”,聲稱要警惕中國海軍的行動。
中國海軍的此次演訓旨在檢驗和鍛煉艦艇編隊在復雜海況和海空情態下的協同作戰能力,在實兵實戰演練中錘煉勝戰本領。編隊中的055型導彈驅逐艦“遵義艦”代表著人民海軍的新質作戰力量,多次赴遠海大洋執行實戰化演練任務。
近年來,中國海軍走向遠海,履行捍衛和平、維護國家利益、保障海洋航道安全的神圣職責,正在成為一種常態。對此,國際社會已經在逐步習慣和接受,并對中國海軍保衛國際水域海上安全的行動表示歡迎。
相反,美國等西方國家為維護和加強其地區與全球霸權地位,大力推進旨在遏制、破壞和威脅中國和平發展的“印太戰略”。長期以來,一些國家向中國周邊投送軍事力量,其軍艦、軍機頻頻在中國周邊進行抵近偵察,搜集情報。美國艦艇屢屢打著“航行自由”的幌子,進入我國南海領海和臺灣海峽,炫耀武力,挑釁滋事。
二戰后,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簽署《澳新美安全條約》,結成軍事同盟關系。尤其在冷戰結束后,澳大利亞將自己定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軍事盟友,自詡為美國在本地區的“副警長”。多年來,澳大利亞積極參與美國對華戰略行動,甚至屢次充當馬前卒角色,多次派軍艦、軍機在我國東海、臺海、南海等進行挑釁活動。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中方均果斷予以堅決應對和反制。
據報道,近期,澳大利亞一架軍機關閉機載應答設備,悍然侵闖我國西沙群島領空,嚴重威脅我國主權和航空安全。對此,我軍果斷出動殲-16戰斗機進行攔截和驅離,兩機最近僅距30米。在我殲-16發射照明彈干擾后,澳機不得不飛離。對此,澳方竟倒打一耙,將中方軍機發射照明彈的克制、專業的正當行動誣稱為“危險行為”。
澳大利亞一方面充當美國反華戰略的幫兇,屢屢侵犯中國的領海、領空,一方面卻又反咬一口,并對中國海軍的正當、專業行動表示“擔憂”,這種偽善的雙標做法顯然無助于維護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2月17日,中國與澳大利亞兩軍第23次防務戰略磋商在北京舉行。雙方圍繞兩國兩軍關系、地區安全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同意繼續在防務領域加強戰略溝通,妥處矛盾分歧,開展交流合作。
中澳兩國軍方保持經常性的溝通,鞏固和加強戰略互信,厘清事實,避免誤判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和澳大利亞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對實現地區穩定與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兩軍之間有必要、也有能力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地區穩定。但與此同時,一個前提條件是,澳方需要以實事求是的、建設性的心態看待中國和中澳關系,在世界局勢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情況下,這顯得尤為重要。(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亞太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