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無論是中美之間的科技博弈,還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中國民營經濟可以發揮的作用都是巨大的。這也就是為什么2025年2月17日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會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它已成為包括A股在內的全球資本市場的風向標。投資者都在關注,哪些具有代表意義的民營企業家受邀參會?其體現的中國經濟發展邏輯是什么?2025年投資中國、投資中國民營經濟的指導性意義又是什么?
敏銳的國內外媒體首先集體聚焦座談會上的華為、小米、Deepseek等幾代中國科創型企業帶頭人。這顯然體現了座談會的一大要旨,那就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民營經濟大有可為,黨和國家對此非常認同且全力支持。這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一脈相承的,即通過發明成果轉化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實現“科技+產業+金融”這一新發展模式。
經過40余年改革開放,中國的民間財富愈發雄厚,加上中華文明重視教育的傳統,中國并不缺乏領先世界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和優秀的高科技人才,我們所需要的是企業家將科技和資金鏈接起來,不斷形成高科技、新發明為基礎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滿足老百姓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對于當下的中國年輕人,職業生涯的一個主要機遇就是要在“科技+產業+金融”的模式中求發展,勵志成為科技發明人、企業管理家、金融投資家,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
從大宏觀周期角度,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是基于中國經濟已經初步完成城鎮化、工業化的大背景下,數以萬計的民營企業面臨轉型升級、不少中青年創業者面臨戰略規劃的迫切需求。民營經濟創造了中國的主要就業、巨量稅收,事關民生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總盤子舉足輕重。鼓勵民營經濟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實踐,為“科技+產業+金融”發展模式創造一個好的營商環境,就成為各級政府的必然選擇。
如果仔細研究DeepSeek、宇樹機器人等企業的“80后”、甚至“90后”科創企業家的奮斗歷程,就不難發現,這些更具獨立意識、更帶有互聯網時代印記的新一代創業者,更加懂得如何組織年輕科學研究團隊、如何借力國內外資本、如何獲得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這和華為、小米等企業的創業路徑有著明顯區別,新一代兼具中華文明底蘊和國際化視野的企業家,必將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優秀代表,也是投資者尋找深具潛力企業的重要指標。
另外,值得投資者格外注意的是,除了AI、機器人、新能源等國際前沿硬科技領域的企業家,17日座談會上還有牧原股份、新希望為代表的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帶頭人受邀,這彰顯了民營經濟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隨著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鞏固脫貧成果,堅定推進鄉村振興,已經成為縮小中西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的一項國家戰略。科技含量高的設施型農業是典型的重資產、重資本產業,民營企業家做大做強需要魄力、更需要情懷。只有農業企業更廣泛地實踐新發明、新科技,才能提高中國鄉村土地的資本密度、提升單位土地產值,進而帶動中國的資本和人才從東南沿海大城市走向廣大農村、走向縣域經濟,實現中國生產要素更加合理的地理分布。
這種“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城市反哺農村”的新發展周期,將帶來“下沉經濟”的新市場增長需求,縣域經濟為代表的巨大藍海市場也給了新一代民營企業家“回鄉創業”新機遇。《哪吒之魔童鬧海》讓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爆火,其中三線城市“家庭觀影”訂單占比達71%,遠遠高出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票房占比也高達58%,歷史性地超過了一二線城市,這體現了中國消費市場結構的跨時代變化。其實,餐飲等新消費的連鎖品牌在縣域市場的“首發經濟挑戰賽”,早就吹響了北上廣深商業模式下沉開拓的號角,敢于在縣鄉基層“第一個吃螃蟹”、將大城市走得通的技術和商品帶到鄉村,需要民營經濟創業者的魄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鼓勵。(作者是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