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新一輪戰略對話,釋放什么信號?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倫敦同英國外交大臣拉米舉行第十次中英戰略對話。王毅表示,中方視英方為重要戰略伙伴,愿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鞏固雙邊關系企穩向好態勢,規劃好下階段高層交往,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雙邊關系在新的一年展現新氣象。拉米則表示,英中關系十分重要。當前國際局勢中各種挑戰增多,英中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全球性大國,有必要加強戰略溝通,共促全球和平穩定。兩國商定在能源、科技、經貿、金融、氣候等領域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并就下一步雙邊交往合作的路線圖達成多項共識。
此次中英戰略對話的舉行,距離上次對話間隔近七年時間。過去十年里,英國的對華政策在保守黨執政期間出現劇烈轉向。在約翰遜政府將中國定位為“制度性競爭者”后,其繼任者特拉斯則直接將中國視作“威脅”。她鼓動西方國家采取更強硬的立場來阻止中國在經濟和軍事領域采取的所謂“侵略性步驟”,包括建立“經濟北約”,還稱對付中國的唯一方式是展示經濟和軍事實力。特拉斯的繼任者蘇納克則將中國列為“威權主義國家”,渲染中國對英國經濟安全造成威脅。在保守黨“國家安全優先”的對華政策下,中英關系急轉直下,兩國間所有高級別對話機制陷入停擺。
在特拉斯等英國政客高調炒作“中國威脅”的同時,英國經濟在“脫歐”后持續低迷,各類社會問題頻發。當時的英國政府可以說是左支右絀,英國民眾也在吃盡苦頭后對其徹底失望,最終用選票讓保守黨變成在野黨。毫不客氣地講,這些人口中的所謂中國威脅論調不過是其為自身謀取政治利益的工具,根本不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其被選民拋棄也是咎由自取。
斯塔默領導的英國工黨政府上臺后,其對華政策采取了較為務實的態度。自去年7月以來,英國政府對華不斷釋放善意,中英兩國各層級對話與合作逐步恢復。1月11日,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十一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雙方圍繞金融改革、金融市場發展、宏觀經濟政策等多領域展開深入交流,同意在經濟政策上加強建設性的溝通,以促進安全、有韌性的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中英雙方均認識到,經濟領域的務實合作不僅有助于推動兩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經濟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中英在經濟領域達成的共識,也為兩國戰略對話的恢復創造了良好契機。
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和中英戰略對話的成果證明,加強對話合作是中英之間正確的選擇,符合兩國利益。在當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風險頻發的情況下,中英兩國在各領域開展的務實合作,不僅有利于各自國內發展,更對全球合作具有示范意義。需要注意的是,近期中英關系的回暖,只不過是兩國回歸正常交往的軌道。中英兩國的交往能恢復到何種程度,取決于英國政府發展對華關系的長遠考量。英國國內對華強硬派的勢力根深蒂固,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試圖對民意和政府決策施加影響。他們不會放棄利用輿論繼續炒作所謂涉華“人權問題”,也將繼續利用英國的政治體制為工黨的對華政策制造阻力。英國政府在通報此次中英戰略對話時低調處理,顯然也與此有關。
同時,隨著特朗普2.0時代的開啟,一向牢固的英美關系也出現了松動的可能。工黨政府選擇改善對華關系,也是出于多交朋友、分散風險的打算,誰也不能保證工黨在得到美國新政府的承諾后不會在對華關系方面出現變動。
此外,英國長期奉行“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實現世界主要力量之間的“均勢”,具體到對華關系上更是搖擺不定。并且,中英兩國制度、歷史、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兩國在諸如臺灣、南海等重大問題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分歧。因此,在看待中英關系時必須慎之又慎。
雖然中英關系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但機遇與風險并存的國際環境需要兩國體現大國擔當,在合作中求同存異。只有真正以務實合作為基石,尊重彼此核心關切,兩國才能在交往中保持理性,在分歧中尋求共同利益,從而推動中英關系不斷邁向新高度,為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貢獻力量。(作者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