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擁抱開源”給世界的啟示
中國人工智能(AI)技術的突破在國際間引發持續回響。同為AI領域最富競爭力的企業,OpenAI的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近日公開稱贊DeepSeek“干得不錯”,還“態度180度大轉變”地表示“希望與中國合作”;在剛剛結束的巴黎AI行動峰會上,同樣采用開源模型的法國初創公司Mistral被寄予厚望;當蘋果與阿里合作開發本地化AI功能的消息傳出后,兩家公司的股價都出現大漲。
事實證明,中國AI企業“擁抱開源”,不僅為自身發展開拓了新路徑,也帶動AI企業跨國合作的需求,并推動全球AI生態向“開源普惠”轉型。DeepSeek通過免費開放部分模型功能,將AI時代的數字紅利公平地派發到每一位網民手中,這種“去中心化”的開源策略,與以往西方國家AI技術的封閉生態、高資源門檻和少數玩家壟斷形成鮮明對比,契合了全球技術民主化的進程。硅谷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在社交平臺X上寫道:作為開源軟件,DeepSeek-R1是“給世界的一份意義深遠的禮物”。
近年來,中國大力打造多個國家級AI開放創新平臺,提供開放訪問、共享算力資源。可以說,“開源”大模型的成功正是扎根于“開源”的深厚土壤。我們看到,AI的技術發展遵循“開源—創新—迭代”的螺旋式前進路徑,全球科技以及經濟發展,也是在遵循著“開源”的邏輯。如今,從DeepSeek的開源生態到百度的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從醫藥行業的降本增效到跨國企業的協同創新,這些實踐共同詮釋了一個事實:AI的未來屬于開放與共享,開源和普惠完全可以成為世界AI領域合作共贏的模板,賦能助推智能化時代的全球可持續發展。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12日刊文稱,中國企業對AI開源的擁抱“將深刻地重塑AI發展的格局”,中國AI崛起的關鍵詞,除了“快速”“協作”,還有“市場驅動”。得益于中國強大的工業產業鏈支撐,AI技術在中國的落地速度令人驚嘆。從DeepSeek近期在中國掀起的“接入潮”中便可略見一斑:十幾家本土云端AI芯片廠商宣布適配或上架DeepSeek模型服務,幾家云計算巨頭均宣布對DeepSeek提供支持,電信、汽車、券商、教育等行業紛紛接入DeepSeek。這意味著AI將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頭雁效應”,成為推動中國更廣泛創新和經濟整體提質升級的催化劑,也將為跨國合作創造更多新的機遇與可能。
此次在巴黎的AI行動峰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60多個簽署方共同發布了成果文件《關于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只有美英兩國的代表沒有簽字。這說明以自我為中心的排他性的AI霸權發展邏輯在國際上沒什么市場,中國所倡導的開放包容普惠平等的AI治理理念為世界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可和接受。
關起門來搞發展,失去了交流和競爭的環境,堆疊再高的算力,都有可能被某種全新的路徑替代。唯有通過開放協作,才能解決算力分配、倫理標準等全球性課題。試圖以挖“護城河”的經驗,守住AI時代的競爭優勢,無異于癡人說夢,更別提打開“星際之門”了。何況現在對中國“關門”,意味著失去與先進技術切磋的機會。有媒體提醒:美國企業進一步利用中國開源技術的潛力,可能受到本國政治壁壘的限制。
當前,全球AI發展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繼續依賴算力霸權構筑技術高墻,還是通過普惠合作實現共同繁榮?中國給出的答案是——以開源促創新,以普惠謀發展。當中國以謙遜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技術網絡,世界也因多元力量的交匯而更具活力。AI發展的明天,或許將以“競爭中共生”定義。技術平權的曙光初現,中國期待與世界攜手共創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