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華迷思”阻滯印度國防工業自主
印度政府近日宣布取消價值23億印度盧比(約合1.93億元人民幣)的400架防務無人機國內采購訂單,理由是這些無人機采用了中國制造的零部件。這一決定不僅引發國際輿論對印度國防工業自主化戰略的關注,而且折射出當前印度政府在中印關系與產業鏈建設之間的復雜權衡,以及其一直存在的“去華迷思”。
印度政府此舉背后交織著多重政治與戰略動機。首先,內部政治的需要。持續數年的邊境對峙讓印度對華戰略信任持續走低,近來兩國關系雖有所回暖,但印度疑華、防華思潮始終驅之難散,重回正軌仍需時日。防務產品禁用中國零部件,也是安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需要。
其次,地緣政治博弈的考量。深知中美博弈態勢、看重印美戰略關系,且擅于在大國之間“游走”的印度,自然要向美國新政府展示其“對華強硬”姿態并未軟化,避免削弱印美戰略合作的共同基礎。
再次,經濟民族主義的驅動。印度政府近年來在國防等制造業領域力推“印度制造”,后進一步升級為“自力更生的印度”戰略,希望通過政策激勵、私營部門參與、外資合作,扭轉長期依賴進口的國防工業格局。印度《國防采購規程》明確規定禁止進口可在本土生產的武器系統,并逐步提高國產化率門檻。此次無人機訂單的取消也是該政策的一種延伸,旨在倒逼國內企業擺脫對外技術依賴。
毋庸諱言,國防工業是一個國家的安全命脈,選擇何種途徑實現發展是國家自身的戰略選擇。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印度的國防自主化愿景值得尊重,但實現途徑更需要理性和務實。近年來,印度國防自主在一些領域取得突破,部分武器裝備還實現了對外出口,但國防工業在核心技術、關鍵材料與高端制造能力的缺失,讓印度至今仍未擺脫進口替代的初級階段,面臨多重結構性瓶頸,呈現出“部分突破與系統性短板并存”的復雜情況。
第一,研發與生產脫節嚴重。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長期主導裝備研發,但成果轉化率很低。例如,“阿瓊”Mk-1A坦克雖號稱本土化率超過50%,但其關鍵部件仍需進口,且其過于笨重、故障率高等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第二,供應鏈十分脆弱。2023年的印度審計報告顯示,其70%的國防電子元件、90%的特殊合金依賴進口。俄烏沖突導致印度版本T-90坦克的俄制熱成像儀出現斷供,就是其供應鏈風險的體現。
第三,私營部門參與受限。目前,印度的國防訂單仍由國營單位主導,私營企業只能承擔分包角色。印度工業聯合會于2023年指出,軍方付款延遲、技術標準不透明等問題阻礙了私營投資。
第四,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印度國產裝備普遍存在交付延誤與超支,例如,印度的第一款國產戰斗機“光輝”研制周期長達30余年,單價漲至8000萬美元以上,遠超同類進口機型。
第五,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技術轉讓設限。美國通過“國防技術與貿易倡議”向印轉移用于“光輝”Mk-2戰斗機的F-414發動機技術,但未分享相關技術的核心代碼。法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斗機雖已實現50%的零配件在印度組裝,但發動機、雷達等核心技術尚未對印方開放。
現代防務裝備高度依賴全球化分工。近年來,中國憑借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熟的供應鏈網絡和規模效應,已成為全球制造業樞紐,中國在全球防務產業鏈中的地位也難以替代。以無人機產業為例,中國占據全球商用無人機70%市場份額,深圳大疆的飛控系統、寧德時代的電池等技術已被多國軍工企業采用。如果要將中國因素從全球防務產業鏈中剝離,就如同試圖從混凝土中抽離砂礫,最終只會讓整個結構分崩離析。印度若執意以“政治正確”為由一味排斥中國零部件,既想推進國防自主,又繼續沉湎于“去華迷思”,反而會繼續推高武器裝備成本、延遲裝備列裝進度,最終事倍功半。久而久之,這種政治化操作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即為滿足國產化率要求,企業被迫采用次優方案,致使裝備性能不達標、軍方拒絕采購,進而影響企業的自主研發投入和生產意愿。印度陸軍在2022年退回了67%的國產彈藥訂單,正是這種惡性循環的反映。
在中印關系持續回暖、全球產業鏈深度交融的今天,印度應擺脫“去華迷思”,以超越短期地緣競爭的視角,與中國共同探索新興領域技術合作的共生之路。真正的國防生產自主不在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去中國化”,而在于通過內部改革提升效率,在開放中構建多元的供應鏈體系,從而實現產業升級。選擇性的合作遠比盲目脫鉤更符合自身的國家利益。(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