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郵政署的“反轉劇”,折射一個重要現實
在不到24小時內,美國郵政署(USPS)上演了一出政策“反轉劇”。它先是突兀地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包裹,而后又倉促宣布恢復,這一戲劇性的急轉彎發生在美方宣布對華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叫停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的背景下,迅速吸引了國際輿論的“圍觀”。美國郵政署發言人表示,正在與海關等部門合作,為新的關稅建立一種“有效征收機制”,“以確保包裹投遞受到的干擾最小”。這一表態暴露了美方的矛盾和糾結,也折射出中美經貿關系的深度交織與內在韌性。
盡管暫停接受包裹的政策執行時間不長,但在短短幾小時內給供應鏈造成的混亂卻是實打實的。國際知名快遞公司DHL表示,他們正努力避免供應鏈中斷,減少對自身和消費者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快遞公司也暫停了跨境商品的退款保證;跨境電商數據公司Hurricane Commerce的聯合創始人馬丁·帕爾默更是直言“所有人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另有許多依賴中國進口的美國零售商和制造商因此面臨商品短缺和價格上漲的雙重壓力,不得不緊急改變采購和銷售策略。這恐怕出乎美方決策者的預料,也是給他們的一個提醒乃至教訓。
這出鬧劇顯示出華盛頓政策制定的隨意和混亂,也折射出中美社會聯系之密、利益交融之深。根據美國海關的數據,每天有大約400萬個價值800美元以下的小額包裹從中國運往美國。從絕對數字上看,這在中美龐大的經貿往來中或許不算“重頭戲”,但由于其中大部分是美國老百姓和企業的日常所需物品,如低價服裝、玩具和電子設備,還有螺絲釘、氣門芯等制造業工廠所需的生產必需品,因而取消“小額免征”的政策痛感很容易快速傳導到美國社會的神經末梢。這種立竿見影的民生沖擊,大概正是政策急剎車背后的主要原因。
需要看到,美國郵政署政策的“朝令夕改”并不是對錯誤的根本性糾正,而是政策執行的技術性調整。背后作祟的,是對中國先入為主的成見和偏執。這也是美國貿易政策政治化的縮影。美國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正成為這一病態觀念和偏執政策的最大受害者。電商物流平臺Easyship指出,消費者可能因此承受更高的物價,同時相關企業也會面臨競爭力下降的風險。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國際供應鏈政策高級主管約翰·皮克爾表示,“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 5 美元的連衣裙”,“我們談論的是推動美國制造業發展并真正推動美國經濟”。
中美經貿的緊密聯系不僅體現在商品流動上,更蘊含于兩國產業結構的互補性中。無論是Shein、Temu等中國平臺以“小單快反”模式滿足美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還是亞馬遜第三方賣家依托中國供應鏈維持價格競爭力,都不是偶然形成的。中國制造業的效率與創新能力,為美國零售業提供了豐富的供給選擇;而美國市場的消費能力,則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注入動力。這是全球分工體系下資源配置優化的結果,中美都從中受益。
到貨快、價格低,這是跨境電商與生俱來的優勢,也是全球化數字貿易蓬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中國跨境物流平臺向“72小時全球達”邁進,將廣東生產廠家與紐約消費者的距離縮短到3個工作日。這種效率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國際貿易的形態。無論一國的政策如何調整,都難以抹殺跨境電商本身所具有的優勢,更不可能改變國際貿易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順應這一潮流、以更開放的思維優化流程,才是各國監管者的明智之選,若一味筑起貿易壁壘,必然因各方抵制而陷入兩難,美國郵政署想必對此已有所體會。
當前,當前全球貿易發展趨勢正從傳統的貨物貿易、價值鏈貿易、服務貿易向數字貿易升級演進,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加大對數字貿易領域的投入力度。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有責任攜手將數字貿易打造成為共同發展的新引擎。美國郵政署的“反轉劇”如同一面鏡子,照見了單邊主義的荒誕與局限。中美經貿聯系非一紙政令所能切割,只有合作才能讓太平洋兩岸的消費者共享貿易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