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壓力下,歐洲能否挺過“完美風暴”?
盡管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刻意強調2月3日歐盟峰會的務虛色彩和“非正式”性質,試圖淡化當前籠罩在歐洲的緊張氣氛,但歐洲媒體仍用了“美國新政府就位后首次、英國脫歐后首次以及歐盟領導人首次聚焦安全問題”的凝重語氣,來刻畫這次罕見的歐盟、北約和英國領導人聚會的背景。面對已近三年的俄烏沖突、前途未卜的歐美關系以及難以維護的經濟安全,歐洲不得不做好應對最壞形勢的準備。
面對美國新政府升級版的混合施壓手段,歐洲正在為可能遭遇到的三種前景做準備:一是花錢買平安。通過妥協尤其是利益輸送或矛盾轉移來避免美歐貿易戰開打,同時在烏克蘭危機、北約軍費增長等問題上和美國達成折中方案,歐美在安全和政治領域的矛盾大體能夠緩和下來。
二是“混亂可控、沖擊有限”的中間狀態。歐美貿易戰開打,但能點到為止避免升級。在烏克蘭及北約問題上歐洲不會出局,但將被迫服從美國有關提高軍費開支、分擔更大責任的要求。
三是令歐美關系瀕于破裂的“完美風暴”狀態。貿易戰不斷升級、美國不顧歐洲關切中止對烏援助,搞越頂外交撇開歐洲單獨與俄羅斯達成“交易”,并在格陵蘭島問題上極限施壓。同時,美國政府的高官公開對歐洲進行持續的政治批判。
第一種場景自然最符合歐洲利益,但顯然也是最難以實現的,對此歐洲心知肚明。因此,最合理的預期是極力避免“完美風暴”,并不斷塑造“沖擊可控”的中間狀態。但現實情況會比理性預期更加復雜。
相比2016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時的歐美關系,眼下的歐洲在面對美國時的單方面依賴度更大、應對手段更少,且內部矛盾更多。彼時的歐洲雖然剛剛經歷了克里米亞危機、難民危機和英國“脫歐”,但經濟形勢尚好,德法兩國在默克爾與奧朗德、馬克龍的前后搭檔下,維持住了法德協調的權力軸心,并通過“明斯克協議”基本凍結烏東沖突。盡管時有齟齬,歐洲多數國家尚能在特朗普的各種脅迫面前保持大體一致立場,因此歐洲才敢于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國展開對等反制,敢于公開批評華盛頓要求增加軍費開支的主張,也敢于繼續推進“北溪-2”天然氣管道建設,并拒絕進口更多的美國頁巖油氣。一些歐洲領導人也敢于與特朗普當面掰掰手腕。
反觀現在的歐洲,疲弱的經濟形勢可能成為其在美國的經濟脅迫面前不堪一擊的“阿喀琉斯之踵”,以購買更多美國能源來換取華盛頓的一時善念和持久保護,更可能會讓歐洲再度授人以柄;由“美國優先”主導的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前景和北約軍費問題,更是高懸于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歐美在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巨大矛盾,以及歐洲全面受損的前景,也會進一步刺激歐洲內部的政治分化和對立,尤其是在法德兩國同時陷入內政困局、歐洲大國協調機制付諸闕如的情況下。無論是國內政治的極端保守化還是歐盟層面的分裂,都會反過來進一步加劇歐洲的脆弱性。
從地緣政治到經濟安全,再到內政穩定和制度安全,風險由外而內且內外交織,難以拆解并無法應對,這才是歐洲可能面對的真正的“完美風暴”。
歐盟、北約和英國領導人不同尋常的聚會,表明歐洲不甘于坐等風暴來臨。首先是要擺開架勢,至少體現出面對與美國可能出現的對抗,歐洲擁有數量優勢。隨著美國政府征稅、議和、退群、索島等一系列政策的展開,歐美內斗的規模還可能擴大,加拿大和日韓澳等國都可能是類似聚會的“后備座上賓”。
其次是以軟磨加硬扛的方式表明立場,將壓力反推到美國一邊。在關稅問題上盡力促成談判,但以反制措施為后盾;在安全問題上既不公開反對美國,但又不斷通過展示立場來提高討價還價能力。這些都是歐洲目前想要傳遞的政治信號和試圖獲得的政策效果。
當然,歐洲最重要也最艱難的目標還是要解決內部矛盾,讓面對美國新政府時自己的“統一戰線”不僅做大而且做強。歐洲試圖獲得的沖擊可控狀態,很容易演變為難以承受的“完美風暴”,主要因素仍然是內部的利益分化和觀念分歧。從三方會晤的效果來看,對于需要面對美國做好準備幾成共識,但在如何應對、錢從何來、誰來擔責等關鍵問題上則仍莫衷一是。除了極右翼政治可能從內部瓦解斗志外,中東歐國家對烏克蘭危機前景的不安也很難讓西歐南歐做到“同仇敵愾”。
心不齊力難聚,這或許是特朗普政府一再輕視歐洲的根本倚仗。如果歐洲不明白“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道理,就很難挺過眼前的這場“完美風暴”。(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