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北京人對出租車印象基本停留在黃色的“面的”上,但實際在這之前,北京就有了出租車。86歲的老司機李雙喜介紹說:“解放后到70年代,福特和華沙20是出租車的主力車型。出租車在市區有專門的站點,靠電話或上門叫車。雖然服務對象是普通市民,但每公里兩毛五的收費和定點服務讓絕大部分人望而卻步,因此大部分的業務主要是為國家機關服務。”由此可見,真正的適合老百姓的出租車,還得從“面的”說起。
第一代出租車:面的(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自從1984年天津引進日本大發汽車公司的技術,生產出首輛大發面包車以來,該車的空間寬敞、運輸能力強等特點就很快被人們所接受,出租車也大范圍采用了這款車。由于出租車要求醒目,便于乘客識別,因此北京的出租車都被噴涂成黃色。當然,運營價格也十分低廉,10公里起步,每公里一元。由于價錢便宜,而且可以坐7名乘客,甚至可以運送電視機、洗衣機等大件物品,因此受到市民的廣泛青睞。特別是隨著90年亞運會在北京召開,對于出租車的需求急劇增長,于是“面的”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站在90年代初期的北京街頭,放眼望去,滿眼都是黃色的“面的”,被很多人戲稱為“黃(蝗)蟲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