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發展已走出國門,積極尋求同世界的聯系與發展,謀求共同進步。
圖為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夜景(圖片來源:酷訊網)
中國制造只是發展的必經階段
中國制造可以說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的記錄,也讓全世界的消費者重新認識了中國的制造能力。但這畢竟只是產業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而非全部。“產值在國內、利潤在國外”,這是改革開放30年后中國制造業在繁榮時期同時面臨的一個怪圈。如何能將“MADEINCHINA”改為“MADEBYCHINA”,這一個單詞替換的背后,折射出我國產業的價值取向必須發生巨變――用“中國創造”升級“中國制造”。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開放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我國是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產品參與全球分工的,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外商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加工組裝環節。
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9萬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7%。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告訴記者:“我們在調查研究中了解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有7%有研發投入,研發支出占銷售額比重超過4%的企業僅有4960家(含951家外資企業),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0.18%。外資企業雖然擁有較多發明專利,但配置在我國的產品增值鏈環節,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組裝工序,直接的技術外溢效果并不顯著。而我國企業擁有的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少數大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我國被譽為“世界工廠”,很多產品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們只能依靠“汗水經濟”獲取有限的附加值和利潤,創新能力薄弱和缺乏自有品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
梅新育也認為,防止出口大幅度下滑,我們要挽救的不是順差,單純強化出口激勵措施可能只是無謂地讓國民的血汗外流,卻無助于增加出口,提高效益。畢竟,我國的眾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占據了很高的份額,我們目前已有774種制成品出口量世界第一,玩具之類產品“中國制造”所占份額已經高達80%~90%。無論如何加大出口激勵措施的力度,指望這類行業出口數量繼續維持兩位數增速是徒勞的。顯然,應當逐漸減少OEM,加大培育自主品牌。
隨著技術能力的提高,由“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神龍富康,東風雪鐵龍都是中國制造,但是法國人從來沒有把技術教給中國人,連更換一個螺絲釘都要交給法國人,全部技術細節控制在合資企業里面。所以,中國制造的熱鬧只是一種表象,表象之下是利潤的大量流失。只有中國創造,只有中國資本控股,大部分的利潤才可能落到中國企業的口袋里。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政府和企業已經認識到,“世界工廠”不可能孵化中國技術,只有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帝國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