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泰邊境委員會特別會議將于8月4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此前,柬埔寨國防部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向外界透露,東盟臨時觀察組于7月31日視察了沖突地區。這是柬埔寨和泰國邊境沖突停火后,東盟武官臨時觀察團對柬泰邊境沖突地區啟動的第二輪視察。人們希望看到這場國際關注的邊境沖突在機制性的協調運作下得到長效管控。
這場地區武裝沖突因泰柬邊境爭議地區士兵“擦槍走火”而起,并在短時間內不斷升級,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7月28日,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和泰國代理總理普坦在馬來西亞出席特別會議,討論兩國邊境局勢。美國和中國均派觀察員出席了此次會談。在會議結束后舉行的聯合發布會上,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宣布泰柬兩國同意結束敵對狀態,并表示馬來西亞和東盟其他成員國將協助監督停火進程。值得一提的是,洪瑪奈和普坦在簡短發言中,均對中國參與調解表示感謝,同時也感謝了美國方面做出的努力。7月30日,中、柬、泰三國代表在上海舉行非正式會晤。3天內兩度會面,柬、泰雙方向中方重申,將遵守停火共識,同時贊賞中國為平息事態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要看到,泰柬邊境沖突的根源錯綜復雜,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是核心矛盾。兩國國內政局讓邊境爭端的解決更加復雜。沖突發生后,兩國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等因素,也對官方外交關系造成沖擊,導致邊境摩擦升級為外交糾紛乃至武裝沖突,實質上阻礙了領土爭端的和平解決進程。這次沖突得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調停,是東盟作為中心地位的協調、區域大國擔當責任積極穿梭斡旋、地區各方對和平發展理念的認識基礎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不穩定和不確定性日益突出。軍事沖突直接威脅到邊境地區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損毀、大量民眾流離失所,也可能帶來人道主義危機。沖突的外溢效應還可能引發地區軍備競賽,導致區域國家增加軍事投入、調整軍事戰略,進而帶來地區軍事對抗的升級。地緣政治格局也會發生微妙變化,外部勢力可能借機介入,進一步攪亂地區局勢,使問題更加復雜難解。
從地區發展角度看,安全穩定是域內各國開展正常交往、進行經濟合作的前提。泰柬兩國同屬東南亞地區,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關鍵地帶,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穩定的地區安全環境能夠促進區域內貿易往來、人員流動和投資合作,推動經濟共同發展。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設就依賴于各成員國之間和平穩定的關系。反之,沖突會破壞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增加貿易成本,阻礙經濟發展。泰柬沖突發生以來,邊境口岸關閉,邊境貿易中斷,邊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交往被人為割裂,不僅損害了兩國自身利益,也對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在調停泰柬邊境沖突問題上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與一直倡導的全球安全倡議的核心理念一脈相承。全球安全倡議強調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從“安全不可分割”的視角來看,亞洲作為一個整體,需要共同的安全環境帶動發展機遇,域內各國需要共同塑造和享有地區安全環境。中國在調停中推動雙方以平等姿態協商,避免問題政治化,也不選邊站隊。比如,中方建議設立聯合巡邏機制,減少邊境誤判風險,體現了共同安全的務實路徑。
全球安全倡議倡導綜合施策,超越軍事對抗。中國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柬泰邊境要實現持久和平,不僅要關注短期停火,更需要加強經濟合作以消弭沖突根源。中國推動中老泰鐵路與柬埔寨基礎設施對接,促進跨境貿易,使兩國從“爭議區爭奪者”轉變為“發展利益共享者”。同時,通過“瀾湄合作機制”等平臺,為泰柬提供中立協商空間,彌補了東盟調解效率不足的問題。這種“小多邊”模式更具靈活性,成為地區安全治理的有效補充。
安全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的共同權利。當前,世界上還有一些持續延宕的沖突長時間沒有解決,也有一些持續存在的安全裂隙久久無法得到彌合。或許此次柬泰停火及其背后的和平邏輯能夠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一些借鑒。相信隨著更多國家理解認同“以和平發展超越沖突對抗”的中國理念,全球安全倡議或將成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關鍵密鑰,為動蕩的世界注入穩定力量。(作者是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泰國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