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公眾對中國的好感度升至6年來最高水平。這再次印證了中國近年來國際形象持續提升的態勢。為何中國在國際上越來越受歡迎?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此展開討論。
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章玉貴: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教授
宋微: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以實踐成就詮釋“包容性發展”
李長安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不久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去一年,全球公眾對中國的正面評價持續攀升,在高收入國家中,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達到6年來最高。相比之下,對美國的好感度則降至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全球公眾對中國好感度持續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倡導和堅持的包容性發展模式。長期以來,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倡導開放包容互惠發展。這些理念和原則在國際上獲得越來越多贊同和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不到半個世紀時間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收入顯著提高。高度重視全體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改革開放政策獲得國內廣大民眾擁護的根本,也是對包容性發展的最好詮釋。更為重要的是,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實現共同富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來實施。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在四十多年時間里共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減貧進程。快速和全面發展,正是中國贏得世界更多好感的根本所在。
堅持與全球攜手并進,與世界各國編織命運與共的緊密網絡,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同樣也以廣闊的市場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世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與全球共享包容性發展的程度越來越深。據海關部門統計,2024年我國外貿首次突破43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5%,連續第8年保持貨物貿易世界第一大國地位。近些年來,中國對外投資規模日漸擴大,連續十多年位居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前三,對外投資大國地位日益穩固。中國的投資給流入國創造更多發展機會,既增加了稅收,也帶去更多就業崗位。
近段時期以來,面對國際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國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重點,進一步擴大開放。重視保障在華外資企業同等享受國民待遇,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同時加強同外商溝通交流,為其來華貿易投資提供便利,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一系列穩外資穩外貿的措施,有利于外資企業更好地投資中國、深耕中國,在深化合作中共享紅利、共同發展。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突破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存量達20.6萬億元人民幣,規模指標連續3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今年以來,一批重大外商投資項目接連落地中國,計劃投資額高達330億美元,眾多外資企業用加碼投資中國市場的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依然是跨國投資的高地。
另外,為了方便更多國外民眾來華投資和旅游,中國不斷擴大單方面免簽政策。截至2025年7月,中國對75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或全面互免簽證。今年上半年,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3.33億人次,免簽入境外國人同比增53.9%。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親身感受到中國的發展與變化,并通過各種媒介向全世界呈現他們的所見所聞,這對中國全球好感度的提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由此可見,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什么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中國的經驗也再次證明,只有在“各美其美”的同時“美人之美”,才能推動世界共同發展,才能得到世界各國民眾的真心點贊。
何以成“定盤星”
章玉貴
中國的國際形象和聲譽保持持續上升態勢,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在當下動蕩頻仍的國際政經和安全格局中,中國已成為一顆廣受國際認可的“定盤星”。正所謂“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說明,只要拋開意識形態偏見等干擾因素,在“誰是當今世界的建設性力量”“誰更能為世界做對的事”等大是大非問題上,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國的全球好感度持續大幅提升,背后當然有著諸多因素,比如中國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容,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帶著鏡頭和好奇走進中國,并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讓更多人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再如,中國“國潮”等文化產品國際影響力不斷拓展,進一步增強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和好感,如此等等。而就更深層次而言,筆者認為,中國在國際上越來越受歡迎,與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長期保持發展態勢穩健、政策連續性強和信守國際承諾等國家品格密切相關。
以發展態勢的穩定性而言,這是觀察一國尤其是主要大國能否成為全球政經和安全體系擔保人的首要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曾在多部關于美國和西方經濟增長的著作中論證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和法治建設的關系。在他看來,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強國和經濟金融體系的建構者,與美國過去長時間保持相對穩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高度相關。
盡管這些結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實踐,但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全球價值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并被越來越多地用來驗證甚至糾偏西方經濟學的一些結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長期穩定增長態勢,1979年至202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的平均增速,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第一位。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市場主體釋放的福利效應,相信世界范圍內的很多人是有切身認識甚至直接感受的。
就政策連續性而言,中國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僅保持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還在內外政策上保持難得的連續性。近些年來,中國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取得重大進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對外政策方面,中國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不斷放寬外資準入,全面實施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其中,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惠及相關國家民眾的便利化開放政策,比如對75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或全面互免簽證;過境免簽國家擴展到55個,入境口岸增加至60個,停留時長統一延展至240小時等。
就信守國際承諾而言,相信近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這句話的分量。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始終展現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一旦作出承諾,就一定言必信、行必果。例如,中國近年來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在會費繳納等問題上堅決支持聯合國及其機構的正常運行;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開展廣泛合作;宣布將對53個非洲建交國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等。與某些大國動輒拿關稅大棒恐嚇貿易伙伴相比,誰更值得尊重和認可,相信世人心中都是有桿秤的。
在變亂格局中更顯大國擔當
宋微
在日益極化和撕裂的國際格局下,中國展現的道義、責任和擔當讓更多人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審視和反思何為一個大國應有的樣子。
在保護主義和關稅霸凌沖擊全球的背景下,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當前,美國政府在全球范圍內挑動關稅沖突,要求其他貿易伙伴為美國的經濟困境買單,不僅導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家機構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還引發了國際資本對于世界經濟發展前景的疑慮和恐慌。在此背景下,中國的表現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雖然國際形勢急劇變化,中國經濟頂壓前行、迎難而上,展現出強大韌性。202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不僅是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的有力證明,也為世界經濟持續注入增長動能。
與此同時,中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國發出“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回避不了的”時代強音;堅持敞開大門、張開懷抱,舉辦進博會、廣交會、鏈博會等。世界從中看到不斷擴大的“中國機遇”,開放的中國給世界帶來的是希望和未來,這也持續為中國的國際形象增色添彩。
在單邊主義等操作加劇全球治理赤字之際,中國與其他廣大全球南方國家攜手捍衛多邊主義。將“美國優先”原則作為主要行事邏輯,屢屢無視國際規則與法治,動輒“退群”“毀約”,這些都讓國際社會越來越意識到美國無意充分履行國際責任。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以負責任大國姿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協力抗擊公共衛生危機,到助力全球經濟復蘇、斡旋緩和地區沖突,中國的大國擔當有目共睹。一方面,中國積極聚攏全球南方共識,推動金磚機制不斷擴容升級,為地區熱點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為新興市場合作創新發展路徑,以強勁的區域一體化重振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國努力為全球治理重塑信心。比如,今年5月底,國際調解院“落子”香港,這個由中國倡導并推動建立的機構填補國際調解領域機制的空白,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重要法治公共產品。
在國際發展援助大幅縮水的局面下,中國繼續助力減貧等國際發展合作事業。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近年來頻繁叫停對外援助項目,關停負責發展援助的政府機構,導致全球發展資金嚴重縮減,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加嚴峻的發展挑戰。而中國近年來不僅完成國內脫貧攻堅事業,還一以貫之地真誠幫助其他國家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始終堅守平等、互利、共贏的相處之道,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助力各國共同進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為參與各國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在改善共建國家民生、增進民眾福祉等方面成效顯著。在硬件基礎設施領域,從鐵路到機場,從電力到通信,一系列新成就照亮世界共同發展之路;在軟性技術轉移領域,一座座魯班工坊大幅提升當地民眾就業技能,讓他們的生活更有奔頭。持續改善當地民生的舉措,贏得越來越廣泛的認同。正如皮尤民調報告顯示的那樣,在一些中等收入國家,人們對在當地經營的中國公司好感持續上升,“在9個中等收入國家中,7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企業對本國經濟有益?!?/p>
當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加劇著國際社會對于全球和平發展前景的擔憂。正因如此,中國提供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尤顯珍貴。在百年變局中,中國建設性地參與國際事務、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是中國國家形象廣受認可的一大主因。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這條道路堅定不移走下去,繼續做世界發展的開放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文明力量,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將越來越立體地展現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