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美國政府發布“AI行動計劃”報告。這份計劃主要圍繞未來美國贏得這場所謂“21世紀最重要戰斗”的AI競賽,通過90多項具體行政命令,從技術創新、應用發展以及主導國際規則等多方面明確施政重點。外界普遍認為,這份報告是本屆美國政府在AI這一可能重塑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技術領域出臺的最重要政策指令。如果結合美國一直以來在AI戰略布局與政策推進方面的動向,“AI行動計劃”是一份向外界傳遞明確信號的陽謀,與此同時,這份陽謀之下又藏有玄機。
為什么說它是陽謀呢?首先,從這份報告出臺的過程來看,一開始走的就是公開路線。特朗普上任伊始,適逢DeepSeek出圈引起廣泛關注,強烈的憂患意識使其著手積極推進AI領域的一攬子布局。在他看來,拜登政府AI政策的對內“監管”偏好,既不利于美國國內AI創新發展,也無法對外贏得AI競賽。因此,特朗普政府著手推進新的“AI行動計劃”與“AI研發戰略”,而且為了更好地“集思廣益”,還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建議。美業界專家、智庫與科技巨頭紛紛下場出主意,美國政府還于4月將收集到的“萬言書”予以公開。究其原因,一是為政策出臺做足輿論鋪墊,以更好凝聚國內共識,尤其是在AI政策調整方面統一思想。比如,在出口管制領域,既要有效開展對華競爭,又要盡可能降低對其他全球市場的影響。再比如,必須給美國AI企業“松綁”,否則會嚴重阻礙創新。二是亦有為既定政策試水之意。美政府內部對于AI的政策布局早已心中有數,為避免政策出臺后招致反對,對于一些重要政策的調整會提前放風,以試探各方反應,并提前緩解可能面臨的壓力。比如對華芯片出口管制政策的調整、對各州層面AI監管權限的控制以及算力中心的選址與建設問題等,均采取了這類做法。
其次,從這半年來美國在AI領域的實踐來看,在紙面上的計劃出臺之前,現實中的行動早已展開。暫且不論對華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已經出現調整,單是日前英偉達總裁黃仁勛的中國之行與H20芯片重返中國市場,就足以體現華盛頓構建并主導全球AI生態的動作在加快。其具體路徑很清晰:一方面,通過放松芯片制裁等手段,與其他國家開展投資及關稅談判,憑借技術優勢與政策工具搶占全球AI市場;另一方面,以“星際之門”計劃為牽引,不斷拓展全球AI基礎設施布局與市場版圖,例如已與海灣國家就芯片出口及數據中心建設達成合作意向,并在亞非拉等地區推進多點布局,試圖實現全球AI市場的全面開花。從這一點看,美國政府的AI施政早已開始推進,“AI行動計劃”只是靴子最后落地罷了。
那為什么說陽謀之下又藏有玄機呢?報告中除了早已明晰的美國在AI技術創新、應用保障以及國際規則主導方面的內容外,還有一些相對“新穎”的內容值得玩味。比如引發外界關注的模型“價值觀中立”的政策。在相關行動建議中,美政府在提出要確保聯邦采購的大語言模型(LLM)“保持客觀、避免意識形態偏見”的同時,還明確指出“研究中國AI模型是否受政府審查影響”,這就有點避重就輕和禍水東引的意思了。要知道,近來Grok社交機器人因種族言論接連翻車甚至辱罵多國領導人,導致在相關國家遭到封禁。這無疑給特朗普政府的“松綁”AI監管帶來挑戰,同時也影響了美國AI模型的海外推廣。正是鑒于此,美國政府才會在此次計劃中針對所謂AI“價值觀”問題予以回應。
再比如,所謂鼓勵開源和開放權重模型的相關政策也具有相當的迷惑性,似乎美國會一直鼓勵AI技術開源。但實際上,近期包括Meta與OpenAI在內的頭部AI巨頭紛紛以所謂“防止對手超越”為由,推遲或暫停開源計劃。而且,仔細琢磨,美國鼓勵開源政策根本不是針對全球 AI 技術生態而言的,而是支持其國內初創企業和學術界獲取大規模計算能力,以及推動中小企業采用開源模型。可以看出,在未來AI技術生態方面,美國會采取更加“務實”的對內“開源”、對外“閉源”的策略,維持其所謂技術領先優勢。計劃涉及的政策行動建議很多,逐一拆解還有不少類似值得細品的玄機。
當然,“AI行動計劃”本身是一回事,實際推進效果又是另一回事,能否達到預期,受到美國內外多方因素的影響。比如內部能否就監管問題上下一盤棋,能否解決關于能源消耗與數據開放共享的瓶頸;再比如構建全球AI生態的過程中,相關國家能否甘于接受在美國主導的AI生態鏈中的“定位”,以及在巨大的智能鴻溝面前,美國主導AI外交事務與國際規則的議程設置和節奏會受到多大影響,都需要且行且看。(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科技與網絡安全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