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日本電機廠商宣布正在打造一款從材料到零部件“99%中國制造”的電驅系統,目前已在豐田某款電動SUV車型上采用。有趣的是,這款電機不僅是豐田增強在華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更成了該電機廠商實現自救的關鍵。此前,這家電機廠商因盈利能力不足、股價持續走低,引發投資者不滿。如今,經歷了業務重組,這家日本廠商背靠著中國供應鏈,在青島建起了可年產1800萬臺電機和2000余萬臺電控設備的產業園,一舉成為國際領先的直流電機研發生產制造基地和技術輸出新平臺。這也是許多中小型外國企業在華發展的縮影。
在一些國家政客忙著明里暗里對中國“脫鉤斷鏈”的時候,全球越來越多的企業卻在借助中國供應鏈進行產業升級。這也預示著全球供應鏈發展的未來格局:中國的高質量開放,賦予了強大的中國供應鏈“全球公共品”屬性,并在與各國企業間的取長補短中,為全球企業提供更適配的方案。
過去,國際廠商來華布局的邏輯清晰而現實:既希望依托中國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性價比的勞動力與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低成本、高回報地實現產能升級,但同時又對在華構建設備、工藝、標準、管理等技術體系可能導致的技術轉移充滿戒備。為此,不少企業通過“分工”,掌控設計研發、核心零部件供應等關鍵環節,將利潤源源不斷輸送至境外母公司,在享受中國制造紅利的同時,牢牢攥緊技術主導權。
這一格局的形成有其歷史軌跡。在全球化的早期,中國憑借壓倒性的生產與成本優勢,成為全球制造業的“超級工廠”。例如電子產品,頂峰時期全球90%以上的產能都在中國,供應鏈向中國聚集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深耕研發、分工協作,配合頂層的制度與政策設計,在多個領域構建起高效的供應鏈體系,為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打下了基礎。無論是國有企業在關鍵領域的突破,還是民營企業在市場化競爭中的創新,都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注入動力。
但在汽車、飛機等復雜高端產業,中國長期被視為“銷售市場”而非“出口基地”或“創新搖籃”。以燃油車為例,受制于歐美嚴苛的安全、環保與可靠性標準,中國燃油車制造業長期被禁錮在全球產業鏈中低端。這也一度強化了國際社會“中國擅長生產制造,但難以在高端研發創新領域與全球巨頭競爭”的“有色眼鏡”。
但事實最終證明,這種判斷只是短視的錯覺。隨著近年來中國新質生產力成果井噴,中國企業以攻堅克難的韌性與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在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突破。如今,多家機構估算,中國制造業全球份額已超越G7國家總和;汽車出口量4年增長近5倍,2023、2024連續兩年位居世界汽車出口量首位;半導體產業在外部制裁壓力下逆勢上揚,以自主研發不斷沖破外界的技術封鎖。這些成就不僅標志著中國供應鏈體系的成熟,更推動全球產業格局的重塑。
面對中國制造業的崛起,美國政府依然寄希望于通過貿易戰、科技制裁等手段遏制中國發展,如日前美國針對中國無人機及零部件、多晶硅發起的“國家安全調查”。但現實卻恐怕很難讓美國的一些政客稱心如意。中國生產了全球70%至80%的商用無人機,并主導了關鍵部件的生產,中國產無人機在美國商用市場的份額超過90%。預計隨著農業、建筑、海事及工業領域對無人機需求的不斷增長,這一比例短期內難以撼動。
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姿態并不斷深化,向全球企業敞開供應鏈大門。中國完整的產業體系、高效的協同能力與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正進一步確立起無可替代的“公共品”優勢。全球企業已逐漸意識到,試圖與中國“脫鉤斷鏈”既違背經濟規律,也無法實現產業升級目標。唯有摒棄政治偏見,擁抱中國供應鏈這一全球化新階段中的重要“公共品”,才能在全球市場競爭中釋放自身優勢。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不僅是一個國家產業升級的奇跡,更是全球化時代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