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一首帶有濃郁嶺南“土味”的說唱歌曲《大展鴻圖》,憑借短視頻平臺的病毒式傳播火爆全球。從中國臺灣地區的畢業典禮現場,到海外明星的舞臺表演,再到全球網絡上不同膚色、不同身份網民的模仿與挑戰,這首歌曲以其獨特的風格搭配魔性的舞蹈動作,打破了地域與文化的界限,收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與喜愛。
雖然這是一首說唱歌曲,但其中融入了很強的中國地域文化特色。其前奏和背景音樂,取材于20世紀50年代末風靡一時的粵語電影《帝女花》,而這部電影上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戲曲家李玉創作的昆曲作品?!兜叟ā芬约爱斈瓿鲅葸^這部粵劇的主演任劍輝和白雪仙也出現在了歌詞中,可以說融入了多個粵語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而其歌詞和短視頻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嶺南生活習俗印跡,讓整首歌沉浸在一種特殊的生活樣態的展現之中,能夠讓聽眾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具有某種強烈的“土味”,實現了本土元素和說唱這種表演形式的充分融合。
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前年輕人與網絡語境中,“土”并非傳統印象中略帶貶義的色彩,而是代表著接地氣、大眾化、充滿地域文化特色,“潮”則意味著符合當代審美和流行趨勢。
所謂“土到極致就是潮”?!洞笳锅檲D》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同這種將傳統、鄉土元素與時尚氣息相結合,形成反常規但有趣、有態度的“土潮”風格不謀而合,在土味的地域特色和流行、潮流的平衡中找到了一種特殊的意趣。當嶺南文化的煙火氣、民俗味遇上說唱的節奏感,地域特色不再是小眾符號,而是在新載體中生出更鮮活的意涵;而原本小眾的說唱,也因接上了“本土地氣”,一定程度上跳出了過去的同質化窠臼,多了層辨識度極強的“土味”特質??梢哉f,正是嶺南的獨特文化和生活樣態,與說唱的形式雙向賦能,使日常民俗為潮流音樂注入靈魂,讓潮流形式為地域文化打破圈層,用“土”與“潮”的共生消解了距離感,讓獨特的地域風情成為了跨越文化邊界、引發共鳴的通用語言。
簡單而重復性的舞蹈動作是其流行的另一重要推手?!翱蓮椭菩浴笔嵌桃曨l時代內容破圈的重要前提。從傳播層面看,簡單直白的動作降低了模仿門檻,更容易形成“全民共舞”的傳播效果。此外,這些舞蹈動作以簡單的肢體擺動、重復性的節奏卡點為主,沒有刻意融入傳統舞步、特色手勢等高辨識度的地域或文化符號,這種“通用性”動作幾乎不依賴文化背景就能被外國受眾理解和模仿。最重要的是,舞蹈整體傳遞的是輕松、歡快、釋放的情緒,而人類對“快樂”“活力”的底層感知是共通的,不受語言、地域、文化差異的限制。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外國網友在沒有深入理解歌詞的含義時,就已經可以和著音樂、跟著動作搖擺起來。
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網絡挑戰”是《大展鴻圖》實現破圈傳播的核心引擎?!熬W絡挑戰”本身是一種基于社交平臺的互動傳播模式,通常是先在小范圍用戶中形成模仿、改編并上傳自己作品的互動,隨后逐漸形成規?;娜后w參與行為,既具備娛樂屬性,也自帶裂變式擴散的潛力。例如《大展鴻圖》相關話題下的網絡挑戰,已經從最開始的模仿舞蹈動作、在單位等特定場景跳舞,演化到了“據說亞洲人才可以做到”的用筷子夾著手機跳舞的階段,吸引了大批歐美網友參加,也算是另辟蹊徑實現了中國元素的輸出。
中國“土潮”的走紅絕非偶然。從《科目三》的魔性舞步到《大展鴻圖》的全球狂歡,這類歌舞持續引發國際關注,其背后是中國“新大眾文化”在不斷發力。各類“土潮”既是這一文化形態的鮮活注腳,更折射出其獨特的生長邏輯與全球傳播力。
“新大眾文化”的核心特質,在于將深厚的本土性與強大的傳播性融合。這種“土”與“潮”的碰撞,讓根植于大眾、流行于網絡的“新大眾文化”成為服務大眾、也能走向世界的文化表達。
“新大眾文化”的創造者們大多深諳網絡傳播規律,通過讓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轉變為“全民共創”實現破圈。即便流行周期短暫,卻能通過一波又一波的作品迭代,形成持續的文化聲量。這種“短平快”的爆發性與“多品類、廣覆蓋”的持續性,恰恰是“新大眾文化”生命力的最好體現。
從《科目三》到《大展鴻圖》,“土潮”的意義已超越“流行符號”本身。它們證明了,“新大眾文化”既能扎根中國大地汲取養分,又能以開放姿態擁抱全球語境,成為傳播文化影響力的“輕騎兵”。一種文化的全球擴散,不必依賴于單一作品的“爆款效應”,也可以通過無數個《大展鴻圖》式的“文化顆粒”持續飄散,在歡樂中悄然完成文化對話。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本土文化獲得更鮮活的表達,也讓世界看到一個更立體、更具活力的中國。(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