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戰(zhàn)爭”硝煙未散,美伊談判前路多艱
在經歷“12日戰(zhàn)爭”之后,伊朗和以色列的停火已超過一周。其間,整體形勢并不平靜。美國、以色列和伊朗都宣布自己是“勝利者”,三方以及各自內部均就伊朗核設施的損毀程度給出不同說法。伊朗總統(tǒng)批準了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的法案。同時,也門胡塞武裝繼續(xù)向以色列發(fā)射導彈,以色列防長則威脅要像對待伊朗那樣報復胡塞武裝。
可以說,伊朗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中國駐伊朗使館再次提醒中國公民暫勿前往伊朗。亂象紛呈的背后,有三大問題影響局勢走向。
其一,美國會不會再次打擊伊朗?
長期看,這種可能性較大。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在美國已經出動B2轟炸機轟炸過伊朗本土、目標還是最敏感的核設施并且沒有遭到有力報復后,美國再次打擊伊朗的“心理門檻”已大大降低。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對轟炸伊朗的效果大加贊揚,稱其在終結戰(zhàn)爭上的作用“本質上與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沒什么不同”。特朗普已經放話,如果未來美國情報部門認為伊朗的鈾濃縮水平令人擔憂,他將“毫無疑問地”對伊朗發(fā)動攻擊。
但是短期內,美國再次打擊伊朗的可能性有限。特朗普堅稱,美國的空襲已經徹底摧毀伊朗關鍵鈾濃縮設施。美國國防部7月2日也表示已經將伊朗核計劃推遲了1年到2年。如果很快再對伊朗進行打擊,多少有“返工”的嫌疑,成為此前打擊效果不佳和特朗普吹牛的證據。而且,一再對伊朗動武,會讓美國面臨被拖回中東泥潭、陷入無盡戰(zhàn)爭的風險。這并非特朗普政府想要的。
其二,美伊談判會不會恢復?
不通過談判達成政治協(xié)議,停火就不是和平而只是休戰(zhàn)。當前,美伊雙方都有談判的動力。美國要最大限度限制伊朗核能力,特朗普本人還對“諾貝爾和平獎”念茲在茲;伊朗為了推進重建和緩解經濟困難,必須爭取美國放松制裁。然而,談判要盡快恢復仍面臨很大的現實障礙。
伊朗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為避免接受“城下之盟”,因而給重啟談判開出了明確條件。伊朗外長阿拉格奇表示,伊朗必須首先確認美國不會在談判期間再次對伊朗發(fā)動軍事打擊。畢竟以色列在6月13日對伊朗發(fā)動了突襲,而美伊原本計劃在兩天后展開新一輪談判。事后看來,所謂談判只是美以對伊朗的“戰(zhàn)略麻痹”。所以,伊朗要確保美國不能搞“以打促談”。
而伊朗所求恰恰是美國不愿承諾的。一方面,美國可直接或通過以色列隨時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美國對通過軍事手段限制伊朗核能力的信心上升,對談判的誠意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美國不打,以色列也可能再次攻擊伊朗,而美國對以色列的約束力是存疑的。
其三,后續(xù)的美伊談判還有哪些障礙?
即便美伊談判能夠恢復,也會陷入“老問題沒解決,新問題更困難”的境地。老問題還是伊朗鈾濃縮。美國要求伊朗不得自主進行鈾濃縮,理由是不相信伊朗不研發(fā)核武器的承諾。伊朗則始終堅持自主在境內進行鈾濃縮,這也是其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簽署國的權力。長期以來,伊朗已將本土鈾濃縮與國家尊嚴和榮譽掛鉤,在被強加了一輪戰(zhàn)爭后,伊朗可能更加不愿意在保留鈾濃縮能力上讓步。新問題則是自詡勝利者的美國,大概率會在以色列的推動下,向伊朗提出更高的談判報價。特朗普已將“美國考慮協(xié)助伊朗獲得200億美元至300億美元資金(用于和平利用核能)”的新聞斥責為“有病者炮制的假新聞”。在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宣布伊朗在戰(zhàn)爭中獲勝后,特朗普更是放話不再考慮解除對伊朗制裁。這是在削減伊朗可能從談判中獲得的好處。
美國鷹派還在鼓吹,要在對伊朗的談判中提出限制伊朗導彈能力、限制伊朗對也門胡塞武裝等地區(qū)反美力量的支持、限制伊朗與俄羅斯合作等苛刻條件。美國想要的可能已經不是新的伊核談判,而是涉及伊朗外交全局乃至內政的“脅迫式交易”。(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經濟與能源研究室主任唐恬波)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