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全面介紹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正向時空服務產業跨越升級的發展態勢,預計2025年該產業總產值將超萬億元人民幣。
作為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的跨越式發展,正重塑全球衛星導航領域的格局。在北斗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的同時,也引發了美國少數政客的戰略焦慮:他們將北斗的和平發展曲解為“地緣挑戰”,試圖通過渲染“安全威脅”維系自身技術霸權,但其背后暴露的卻是對單極主導地位松動的焦慮與恐懼。
美國的“GPS霸權”邏輯背后,本質上是從技術工具到全球控制的延伸。美國對全球衛星導航體系的掌控,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范疇,演變為維護霸權的復合型工具。在經濟領域,GPS某種意義上已形成隱形壁壘。長期以來,GPS深度嵌入全球金融交易、航空物流、跨境電商等核心產業,形成了“技術—標準—市場”的壟斷閉環。例如,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船舶定位標準就長期依賴GPS,使美國得以間接主導全球供應鏈話語權。在外交中,GPS也是博弈的重要籌碼。美國通過“GPS援助計劃”向盟友輸出技術,實質是構建“導航依附鏈”,包括日本自衛隊的戰機、北約的聯合指揮系統均依賴 GPS 授時。這種技術依賴將直接轉化為外交政策的協同壓力。在安全上,GPS同樣是武力威懾的延伸。最典型的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美國曾關閉部分地區GPS信號,迫使對手陷入導航癱瘓;2020年伊朗圣城旅指揮官遇襲,GPS的精準定位成為行動的關鍵支撐。這種“技術開關”的威懾效應,凸顯了GPS作為美國“軍事霸權抓手”的一面。
與GPS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斗系統從誕生起便以“全球公共產品”為定位??v觀其發展軌跡,能發現北斗的三重突破:一是技術維度的差異化創新。北斗三號系統由30顆衛星組成,超過了GPS的24顆,并通過“星間鏈路”技術實現全球無死角覆蓋。同時,北斗獨創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在地震救援、遠洋漁業等場景中越來越展現出不可替代性。通過增設基站,截至去年,北斗全球實測定位精度達2.34米,亞太地區可達1.8米,已超越GPS的公開服務精度。
二是市場格局的多元化突破。目前,蘋果、三星等國際智能設備廠商已支持北斗多頻點信號,在全球智能手機中北斗的滲透率已突破40%。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達5758億元,同比增長7.39%。在東南亞,泰國國家鐵路采用北斗參與構建列車調度系統;在非洲,尼日利亞也啟動了“北斗農業監測計劃”。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北斗設備采購占比達58%,形成“去GPS化”的區域市場網絡,技術替代效應正逐步顯現。
三是規則體系的平等化重構。中國自2007年加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以來,長期與美、俄、歐共同協調制定兼容互操作標準。2023年,北斗主導的“星基增強系統接口控制文件”成為國際民航組織正式標準,打破了GPS在航空導航領域的規則壟斷。
美國政客對北斗的惡意中傷,反映出美國正因關鍵技術代差消解、市場壟斷松動、規則話語權轉移而陷入戰略焦慮。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一名專員坦言:“當北斗成為多國默認選項,美國的技術外交將失去支點。”
衛星導航領域的變革,是全球化時代技術權力重新分配的縮影。北斗的崛起不僅在于提供一個優秀的替代系統,更在于證明了科技進步可以不依附于霸權邏輯,而是通過開放合作實現。目前,中俄正聯合推進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與北斗的兼容,中歐也通過伽利略系統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累計已有137個國家與中國簽署北斗合作協議,在農業、災害監測、智能交通等領域開展400 余個應用項目。這種“發展型技術合作”模式,與美國通過技術壟斷維系霸權的路徑形成根本分野。
北斗的成功不是某個國家的勝利,而是人類探索太空文明的共同成就。當美國政客還沉迷于單一主導的“斷供”美夢時,全球衛星導航體系早已踏上多元共生的新征程。北斗所代表的,不僅是中國科技自主的里程碑,更是全球南方國家突破技術依附、構建公平國際秩序的時代象征。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科技博弈中,守著封閉排他的霸權思維故步自封,只會錯過開放包容的共贏機遇。(作者均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中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