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0日下午,印巴停火協議正式生效。這一協議達成頗為突然,整體上使印巴之間高強度的軍事對抗迅速滑入到降溫軌道。雖然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仍有零星交火,兩國也就此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但很顯然,此次印巴沖突中雙方對抗最激烈的時段已經過去,可能正在進入尾聲階段。
可以預見的是,雙方的“口水戰”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雙方都會努力將自己塑造成這場沖突的“勝利者”:印度方面可能會繼續強調,“朱砂行動”對實施襲擊的恐怖分子及其背后的支持力量釋放出了強烈信號——印度對恐怖主義“零容忍”不是一句空話;巴基斯坦則可能將繼續強調在此次沖突中取得的戰績,將其打造成加強巴基斯坦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勝利。而從更加宏觀的視角看,此次沖突可能會對整個南亞的地區形勢以及大國關系帶來深刻且持續的影響。
印巴兩國間互動模式可能會發生變化。自2014年莫迪執政以來,印度政府改變了過去國大黨政府時期的戰略。莫迪政府強調“領導型大國”,“印度教民族主義”上升,認為印度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影響下,印度從上至下都表現出了高度的自信心,對外更是展示出不妥協的姿態。新德里方面曾判斷,印度的實力遠在巴基斯坦之上,莫迪政府的對巴政策也不再以接觸和溝通為主,而是奉行孤立和強硬打壓的政策。巴基斯坦則受到經濟困難和內政問題影響。
2019年,印控克什米爾普爾瓦馬發生恐怖襲擊,42名印度中央后備警察部隊士兵死亡。印度隨即對巴基斯坦采取強硬行動。巴基斯坦空軍在對抗中擊落印度空軍戰斗機并俘虜飛行員阿比南丹,取得戰術層面的勝利,但最終選擇和解。這一次,巴方在印方先發制人的情況下實施有效反擊,稱擊落六架印軍戰斗機,以及數十架印軍無人機,并在隨后的軍事行動中繼續對印方給予有力回擊。軍事上的表現也堅定了巴方的反抗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停火協議的快速達成。
經過此輪交鋒,巴基斯坦看上去恢復了不少信心。5月7日,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議會演講時說道:“那些曾說印度在常規戰力上遙遙領先的人,他們在昨晚終于清醒了!如今他們知道,巴基斯坦同樣擁有常規戰力,而且我們還擁有核力量。”
經此一役,巴基斯坦在面對印度時可能更加自信,而印度的國際影響力或許出現變化。在克什米爾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印度迅速指控巴基斯坦“支恐”并要進行“懲罰”,最終卻在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對抗中暴露出一些弱點,在南亞諸國的影響力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除南亞國家以外,一些域外國家或許也會重新考慮其與印度的關系,比如美國。美國一直重視同印度的關系,部分是因為想將印度作為美國“印太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因此美方可能密切關注印方在沖突中的表現,并可能由此調整對印度的政策導向。印度方面對美國也可能會失望。莫迪政府曾在多個問題上對美國新一屆政府作出諸多讓步,然而美方卻在這次印巴對抗中沒有對印度表現出“應有”的支持。在巴基斯坦要對印度進行報復時,美國副總統萬斯公開表示印巴沖突“不關我們的事”。印方還發現,美國主流媒體大肆報道巴軍擊落印度軍機的新聞。雙方的一系列動作,都很可能轉化為未來印美交往過程中的“地雷”。此外,由于法國生產的“陣風”戰斗機被擊落,法印兩國在軍事貿易領域的合作可能會受到影響。
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亞洲地區的和平穩定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的及時停火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也呼應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接下來,如何維持停火將是對兩國的一項緊迫考驗。更為長遠的問題是,此次沖突再次將克什米爾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這仍然是兩國關系最敏感的引爆點。雙方是否以及如何對話以解決這個問題,世界都將密切關注。(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