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錯誤的“二戰史觀”無法磨滅中國重要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史中具有極特殊地位。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反法西斯戰爭”命名的全球性戰爭。它不僅是一場軍事沖突,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啟蒙,讓人類意識到極端主義與種族主義必須被徹底否定,也是對既有國際政治、經濟與社會秩序的根本性調整。
二戰不僅是國家之間的戰爭,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并未真正解決當時的國際矛盾,反而留下諸多隱患。正如當時盟軍統帥福煦所言,《巴黎和約》不過是一份二十年的休戰協定。歷史證明,這種觀點是正確的。
二戰后,基于反法西斯勝利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包括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機構的建立,構成了戰后70多年全球和平與發展的制度基礎。至今,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受益于這一體系。因此,二戰的重要性和歷史地位毋庸置疑。
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出于意識形態或政治利益考慮,有意弱化蘇聯與中國的關鍵作用。這一傾向顯然有違歷史事實。蘇聯在戰爭中犧牲人數達2700萬,僅在蘇德戰場上就犧牲681萬人。而德國在該戰場的死亡人數為380萬人。相比之下,美國在二戰中總死亡人數為40.5萬人,其中70%發生在非洲和歐洲戰場。由此可見,蘇聯毫無疑問是歐洲戰場的主力軍。日本也經常在國際輿論場中樹立“受害者”人設。然而,日本必須正視自身在戰爭中的侵略行為。正是這些侵略行徑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形成統一戰線,對其進行有效遏制。
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長期被某些西方學者忽視。這顯然是錯誤的,其忽略了中國在抗戰中的特殊國情與戰略價值。
中國的持久抗戰本身就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為戰勝法西斯作出了卓越貢獻,不容置疑和忽視。在物資極度匱乏背景下,中國人民憑借頑強意志與靈活戰術,持續抗擊日本侵略者14年之久,極大地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本無法與德國在歐亞戰場形成合力,極大地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這就是中國戰場巨大的戰略價值。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提出的,將游擊戰從戰術高度提升至戰略高度,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貢獻。據統計,中國戰場最終消滅日軍44萬人,接收投降部隊127萬人。這一成就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抗戰在全球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關鍵作用。這一貢獻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一場全球規模的軍事沖突,更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重大考驗和思想啟蒙。對這段歷史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解當今國際格局的演變,更是對和平與正義理念的堅守與弘揚。(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許海云)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