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一季度大眾汽車營收為776億歐元,同比增長2.8%;但是營業利潤僅29億歐元,同比下滑37%。結合2024年末,德國大眾汽車集團關閉工廠、裁員及降薪的傳聞一度沸沸揚揚,盡管這些計劃最終通過談判得以避免,但大眾仍宣布要對德國業務進行全面改革,包括未來裁員超過3.5萬人、大幅削減產能以及未來4年工資不再上漲。大眾的危機可說是整個德國汽車行業的縮影,令人不禁要問,德國的“汽車神話”是否真的即將走向終結?
德國汽車憑借其在燃油車領域成熟的技術和工藝以及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收獲了大量忠實用戶。汽車行業是德國最重要的制造業門類。2024年,德國汽車行業相關從業人員近78萬,銷售額5419億歐元,遠超其他行業。但是,德國國內汽車市場相對狹小,占全球不到3%,3/4的德國造汽車出口海外,海外市場對于德國汽車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德國汽車行業銷售額的69.5%來自海外市場,汽車行業因此也成為德國占比最大的出口部門。2024年汽車及其零配件出口2625億歐元,占德國對外出口總額的17%。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異軍突起給德國汽車行業帶來巨大挑戰。首先,德國汽車行業占據優勢的燃油車市場受到新能源汽車擠壓,銷量下滑,導致燃油車閑置產能不斷增加。據統計,德國的大眾、寶馬和梅賽德斯工廠平均產能利用率勉強超過2/3。燃油車生產線無法簡單轉向生產新能源汽車,一些傳統燃油車生產車間的關閉不可避免。其次,盡管德國汽車企業陸續上馬新能源汽車生產線,但其勞動力需求低于燃油車,且生產兩種類型汽車的勞動技能并不能簡單匹配。鑒于德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裁員就成為德國汽車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測算,要適應未來新能源汽車主導的市場發展趨勢,德國汽車行業到2035年相比2019年須削減18.6萬個工作崗位。再次,德國為加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市場競爭力,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德國汽車行業2023年至2027年將在全球范圍內投資超過2500億歐元用于研發新能源汽車技術,并再投入1300億歐元用于新工廠的建設及相關設備的改造。在新能源汽車部門走上正軌之前,燃油車傳統市場的萎縮和新能源車研發成本的上升,將會給德國汽車行業的盈利能力和財務表現帶來一定壓力。最后,德國汽車行業還得面對市場結構的深刻變化。歐洲和北美曾經是德國汽車的主要市場,如今已逐漸陷入停滯,而中國、印度和南美汽車市場需求增長迅猛。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德國不但要消化燃油車銷量下降的沖擊,還要面對中國和印度等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強大對手的競爭。
德國政府也很早就認識到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未來趨勢。早在2007年,鑒于電池技術在德國長年被忽視,德國政府加大了對鋰離子電池研發投入,并在2009年頒布《國家電動汽車發展計劃》,通過資助研發、提供購車補貼、減免車輛使用相關稅費、完善公共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和制定碳排放標準等方式推動傳統車企轉型,發展新能源汽車。而德國汽車企業為應對上述挑戰,一方面繼續優化企業組織架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致力于重塑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創新,推動電動化、電池技術和自動化發展。
德國汽車企業本身就是新能源車領域的先行者。以三大頂級汽車集團(大眾、寶馬和梅賽德斯)和五大一級供應商(大陸、博世、舍弗勒、采埃孚和海拉)為核心的德國汽車行業,歷史上經歷多次市場競爭環境變遷,在結構轉型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因此,依托本行業發達的研發體系、完善的供應鏈、成熟的銷售網絡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等,德國汽車企業仍有望在全球新能源車市場保持一定競爭優勢。
德國企業的轉型努力已經取得一定成果。2020年以來,德國汽車行業銷售額逐年上升,2023年為5642.37億歐元,超過疫情前最高水平29.37%,盡管2024年德國汽車行業銷售額有小幅下降,但出口依然強勁,達340萬輛,比上一年增加2.5%。同時,新能源汽車生產也增長迅速,2024年德國生產的407萬輛汽車中純電動汽車為106萬輛,比上一年增加11%;純電動汽車出口88.1萬輛,比上一年增加11.9%,純電動汽車占德國汽車出口比重已超1/4。這些事實表明,現在就得出德國“汽車神話”終結的結論恐怕為時尚早。(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