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云平臺助力山區旅游發展的創新路徑
文 | 鄧玉婷 高濤 湖南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數字化旅游步伐加快的時代,短視頻已成為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的重要手段和關鍵載體。同時,山區旅游發展中還存在信息傳播不暢等問題。在此背景下,短視頻云平臺對于促進山區旅游發展,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我往山中去:短視頻云平臺助力湘西山區旅游的新質發展(S202410554332)”課題組研究發現,在數字技術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背景下,短視頻平臺可通過數字化手段突破傳統旅游業的地理限制,利用智能算法優化文旅內容,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出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開發智能導覽服務,激活地域文化資源,促進旅游經濟從單一觀光向深度體驗轉型,為山區文旅轉型開辟創新性路徑。
山區旅游發展的瓶頸與挑戰
山區旅游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客觀上仍然面臨物理空間、數字基建、產業生態與體驗深度的多維制約,形成復合型發展屏障。在席卷全球的數字浪潮下,山區旅游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但也面臨著諸多難題和挑戰。基礎設施薄弱是主要問題。山區地形復雜,人口相對分散,網絡覆蓋建設難度大,成本高。在許多偏遠山區,網絡信號差,帶寬連接不足,難以滿足游客實時上網的需求。這不僅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阻礙了旅游企業的在線業務發展,如無法順利實現在線預訂、實時導覽等功能。此外,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水平較低,缺乏智能交通系統。道路狀況和實時交通狀況難以及時準確地傳達給游客,增加了游客出行的不確定性。
數字人才的短缺制約了山區旅游業的發展步伐。山區經濟相對落后,對專業數字人才缺乏吸引力。旅游企業員工大多缺乏數字技術的培訓,新媒體營銷、大數據分析、在線平臺運營等能力相對不足。例如,缺乏短視頻平臺對旅游產品的精準推廣,無法基于大數據優化旅游線路和服務,導致山區旅游數字化運營水平較低,難以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
山區旅游產品數字化創新不足。大多數山區旅游仍然以傳統的觀光為主,數字化賦能的體驗式和沉浸式產品仍然相對匱乏。一些景區雖然引進了VR、AR技術,但應用還比較膚淺,沒有與山區特色文化、自然景觀深度融合。此外,內容高度同質化,難以為游客提供新穎獨特的體驗。同時,旅游文創產品數字化發展滯后,線上銷售渠道不暢,不能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市場推廣與營銷的困境日益凸顯。山區旅游數字化營銷手段相對單一,缺乏系統的營銷策略。一方面,對主流在線旅游平臺的依賴程度高,自主營銷能力較弱。另一方面,他們不善于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話題營銷和口碑推廣。在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中,山地旅游的品牌曝光度較低,難以吸引游客。特別是在開拓長途市場時,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山區旅游發展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山區文旅所面臨的挑戰急需通過數字化轉型來突破發展的瓶頸。在傳播效能領域方面,必須利用短視頻技術沉浸式敘事與智能分發機制快速培育旅游熱點。在鄉村振興視角下,短視頻營銷可使旅游收益本地轉化率提升。通過場景構建制作的短視頻,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呈現山區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可以吸引游客的眼球,擴大宣傳渠道,助力山區文化旅游品牌的創建和產業發展。短視頻通過多維機制顯著影響游客的行為決策,其內容類型與消費取向的匹配能提升游客的旅行意愿,其中文化體驗類內容轉化率最高。目的地管理機構視頻的官方權威性與用戶真實性之間具有協同效應關系。在構建智慧管理系統方面,必須利用短視頻精準推薦當地民族服飾、徒步等項目,依據游客數據優化線路。加強數字基建,增設5G基站保障直播,將評價轉化為服務優化,如調整服飾包裝、開發特色VR觀景項目。部署智能導覽調控古城人流,云計算分析織錦訂單指導產品創新。核心是建立“線上引流-線下體驗-數據反哺”循環,目標是將游客停留時間提升至行業均值,推動非遺產品溢價倍增,推動當地傳統旅游經濟向體驗型經濟轉型。
短視頻云平臺賦能文旅發展的策略
短視頻云平臺以其強大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深度賦能文化和旅游的發展。通過海量短視頻生動呈現文旅資源,借助大數據精準推送潛在游客,支持用戶互動共創,豐富文旅傳播場景,整合旅游服務信息,可以促進文旅產業的創新升級。
第一是“三端”制度創新。在制度方面,山區文旅可探索基建端、人才端和激勵端的“三端發力”差異化政策路徑?;ǘ丝蓛炏仍诤诵木皡^部署5G基站,同步研發AR識別系統等本土化智慧導覽應用。人才端可依托本省高校成立“文旅數字學院”,開設短視頻敘事、非遺IP孵化等實訓課程,定向培養既懂當地非遺文化、又掌握無人機航拍技術的“雙棲導游”。激勵端可實施“百萬流量換資源”計劃,獎勵帶動景區門票預售超的創作者,授予免費民宿體驗優先權;文旅企業孵化出圈短視頻賬號,可折算為景區智慧化改造項目的招標加分;建立文旅主管領導直播帶崗、村寨達人結對幫扶等創新制度,打通“流量變現-就業增收-產業反哺”的閉環機制。
第二是視頻技術賦能。視頻云平臺通過三大技術體系重構山區旅游服務生態。在交互體驗層面,AR技術整合虛擬導覽功能,使文化場景實現數字化再現。通過掃描文物觸發歷史場景動態還原的創新應用,使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增加,文化感知深度顯著提升。在數據應用層面,行為分析系統深度解析游客軌跡,形成精準運營策略。當地古城可通過熱力監測系統實時調控巷道客流。在游智慧化升級實踐中,技術應用聚焦需保障實時客流預警、票務預訂等核心系統的穩定運行。建立景區數字鏡像系統,運用毫米級三維掃描技術對古城樓群進行全息建模,游客通過手機端即可360度預覽實景,提前規劃最佳拍攝點位。同步開發多語言智能交互系統,在村寨景區部署能識別方言的語音導覽設備,當游客走近銀飾等工坊時,設備自動推送匠人訪談視頻與體驗預約入口。建立產品溯源體系,為每份產品包裝嵌入區塊鏈芯片,掃碼可查看制作工序的全程影像記錄,提升線上復購率。例如,苗繡產品可以通過區塊鏈記錄繡娘從學徒到出師的全過程,方便消費者查證繡品紋樣的設計源,構建起“技術鑒真+文化敘事”的新型消費信任鏈條。
第三是傳播機制創新。短視頻云平臺通過創新傳播方式,為山區旅游業注入新活力。其一,短平快的內容形式契合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時間碎片化特點,實現旅游信息的快速裂變式傳播。其二,智能推薦系統依托用戶畫像進行精準推送,顯著提升營銷轉化效果。其三,沉浸式敘事手法突破傳統傳播界限,通過主觀視角與特效技術,將標志性景觀轉化為視聽盛宴。游客通過手機端即可直觀感受當地獨特的地貌特征與人文風情,有效激發實地探訪意愿。
第四是社群效應構建。短視頻云平臺通過構建多維互動生態激活山區旅游口碑傳播。在內容生產層面,游客自發生成旅游素材形成真實傳播源流。旅行者實時記錄的當地山水實景與民俗體驗,因其原生性與即時性獲得更多客戶的高信任度。在互動傳播層面,平臺策劃的創意活動形成口碑裂變效應,增加視頻打卡的點贊量,拉動該區域季度游客量的增長。在品牌擴散層面,達人矩陣與在地文化傳播者形成協同效應。頭部創作者對當地景區景觀的專業解讀,配合非遺傳承人演示的非遺文化產品鍛造工藝,構建起立體化傳播網絡。這種由真實體驗引發、全民參與強化、專業力量深化的傳播模式,正在重構區域旅游品牌的價值認知。
第五是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在短視頻云平臺驅動山區旅游質效升級的實踐中,文化IP矩陣建設是核心突破口。在非遺傳承領域,借助短視頻建立非遺活態傳承體系從而多角度呈現當地非遺文化產品等技藝流程,設計游客可參與的沉浸式工坊與研學課程,形成技藝展示與消費體驗的閉環鏈路。紅色文化傳播則打破說教模式,運用微紀錄片結合AR技術創新紅色文化表達形式來還原革命歷史場景,開發“長征足跡尋訪”等數字文旅線路,實現紅色記憶的年輕化傳播。通過短視頻動態記錄本地民俗活動,同步策劃特色酸魚臘味手作技藝等生活化內容構建民族生活美學范式,塑造具有民族印記的文化符號集群。三大策略通過內容生產模式創新,深度激活地域文化資源的旅游經濟價值。
第六是產業生態的跨界融合。在山區旅游產業升級實踐中,短視頻云平臺通過三向融合拓展價值鏈條。在文旅電商方面重點打造“深山好物”直播品牌,聚焦臘肉熏制、獼猴桃采摘等生產場景,例如在古丈縣紅石林鎮開展“土家煙火”主題直播,利用觀看量帶動臘肉季度銷售額的增長。通過與本省高校合作開發“非遺尋蹤”類短視頻創作課程,學員在當地村寨實地拍攝銀飾鍛造技藝,完成的作品通過平臺推送來獲得播放量以轉化為景區客流。康養旅游創新方面依托生態資源設計療愈計劃,游客可通過短視頻記錄每日徒步軌跡,系統根據心率、血氧數據智能生成個性化養生方案,配套的旅游套餐增加預訂率。這種多維度融合模式使旅游消費從單一門票經濟向“內容體驗+產品消費”的復合形態轉變。
短視頻云平臺通過文化數字化表達、技術場景化嵌入與產業生態化重組,通過內容創新、技術應用、產業融合和政策保障等多維度的策略體系,推動山區旅游實現從“資源變現”到“價值創造”的質變。未來,需重點關注算法倫理對文化多樣性的潛在影響、數字鴻溝導致的參與不平等,以及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動態平衡。建議建立多方協同的治理機制,探索“技術向善”導向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同類地區提供可復制的經驗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