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興征程上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鄧海建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青春逢盛世,奮斗正當時。
“五四運動”以來的百余年,有遠大理想抱負、深厚家國情懷、偉大創造力的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拼搏奮斗、凱歌前行,不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負偉大時代,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他們身上,既有“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赤子之心,又有“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豪邁誓言;既傳承著五四精神的基因密碼,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國際視野與創新銳氣。
少年何妨夢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今日之中國青年,執科技之利劍、懷文化之幽情,既能“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又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他們,不是面目模糊的群像;他們,有個性鮮明的面龐。
當有人討論“躺平”時,中國青年已經發起了“硬核挑戰”。“00后”蘇翊鳴在雪道上翻出1980度轉體,電競選手簡自豪帶領EDG戰隊逆風翻盤。外媒驚呼,“中國Z世代正在重新定義極限!”北大考古女孩鐘芳蓉拒絕高薪專業,執意選擇冷門考古學時說:“敦煌需要年輕人。”在三星堆考古現場,“90后”文物修復師穿著漢服直播開箱,讓青銅神樹在抖音上收獲百萬點贊。《唐宮夜宴》的編導陳雷是“85后”,水下洛神賦的導演郭吉勇是“90后”,他們用AR技術讓仕女圖“活”了過來,讓千萬網友直呼“這才是文化炸街”。實驗室里的青春更讓人熱血沸騰:24歲的曹原被稱為“石墨烯駕馭者”,26歲的申怡飛是量子計算“巫師”,DeepSeek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28歲。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正在各自的崗位上書寫奮斗不息的壯麗詩篇。
青年出于時代,時代歷練青年。從《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的出臺,到“雙減”政策為青少年減負;從“挑戰杯”“創青春”等賽事平臺的搭建,到“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評選的開展;“強基計劃”聚焦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職業教育“雙高計劃”打破學歷天花板……一項項制度性安排,不斷拓寬青年發展空間。這些改革正在破除“唯分數”“唯學歷”的桎梏,讓更多青年各盡其才。
今天的中國,“青年觀”也隨之轉變:電子競技選手成為亞運會參賽運動員,鄉村網紅主播入選“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技工院校學生獲得世界技能大賽金牌……多元化的成功標準,激勵青年人乘風破浪。與此同時,互聯網原住民的身份使當代青年具有更開闊的國際視野,他們熟練運用全球知識資源,又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這種“平視世界”的心態,引領億萬青年在復興征程上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世界在變,初心不改。放眼國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科技競爭白熱化;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人口結構轉型帶來深刻社會變革。因此,青年一代既要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又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既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要實現個人價值,又要服務國家戰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青春如詩,歲月如歌。百年滄桑,換了人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上,中國青年必將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豪邁,在新時代新征程續寫無愧時代、無愧歷史的青春華章。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