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創領域,習近平為何對上海寄予厚望?
劉玉書 中關村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這不僅彰顯出上海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年輕一代投身科技創新、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廣闊舞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上海這片熱土上蓬勃發展。
科創高地:上海的獨特使命
上海擁有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特質和強大的產業基礎,肩負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其戰略意義不僅體現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還在于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首先,上海的科技創新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致力于強化自主創新功能。以人工智能為例,上海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打造了如“模速空間”這樣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專業孵化平臺,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其次,上海的科技創新對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上海的高端產業集群與江蘇、浙江的制造業基礎相結合,形成了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這種區域聯動為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提供了有力支撐,助力長三角在全球創新網絡中占據重要地位。
此外,上海的科技創新還推動了產業升級轉型。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上海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模速空間”:高質量發展的科創樣板
位于上海徐匯區西岸的“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是上海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自2023年9月揭牌以來,“模速空間”以其卓越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完備的生態體系,成為中國大模型產業的先鋒陣地,為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撐。
“模速空間”的高質量發展,首先體現在其高效的空間建設和功能平臺構建上。據相關報道,“模速空間”作為全國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業孵化載體,從誕生起就瞄準了大模型產業的全鏈條。截至2024年底,這里已聚集255家大模型企業、34個備案大模型,覆蓋從上游算力、語料供給,中游基礎模型研發,到下游醫療、教育、文娛等垂類應用的完整生態。
在服務方面,“模速空間”以“專班式服務”和導師團輔導為特色,為入駐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這種精準服務極大降低了企業的創業門檻,激發了創新活力。這種高度集聚的產業生態,不僅推動了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落地,還為上海打造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奠定了基礎。
“模速空間”的成功,離不開上海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持續優化。上海通過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營造了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全球優秀人才和企業落戶。這種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使得“模速空間”不僅成為上海科創的樣板,也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年輕人: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模速空間”考察時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年輕一代憑借其知識結構、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正在成為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力量。
首先,人工智能的“年輕”特質與年輕人的特質高度契合。人工智能自1950年誕生以來,僅有70余年的發展歷史,技術更新迭代迅速,深度學習、生成式AI等新技術的突破不斷推動行業向前發展。年輕人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快速學習能力,能夠迅速掌握最新的算法和模型。許多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的年輕畢業生,進入“模速空間”這樣的平臺后,迅速成長為技術研發的中堅力量。
其次,年輕人的創新和探索精神為人工智能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人工智能領域充滿未知和挑戰,需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和思路。年輕人敢于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在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等細分領域探索新的應用場景。一些年輕創業團隊利用大模型技術開發出智能診斷系統,大幅提高了醫療效率。這種創新精神正是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同時,年輕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熱情也推動了產業生態的繁榮。在“模速空間”這樣的平臺上,許多年輕創業者憑借創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辦了科技企業,覆蓋大模型產業的上中下游。他們不僅推動了技術應用落地,還通過創業活動促進了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種創業創新的熱潮,為上海乃至全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