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4日17時17分,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成功發射,隨后長二F遙二十運載火箭將載有3名航天員的載人飛船精準送入預定軌道。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開啟一場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55年前的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吹響了中國人進軍太空的號角。從“東方紅”的星火初燃到“嫦娥”的九天探月,從神舟的“太空擺渡”到天宮的“太空家園”,中國航天用半個多世紀的奮斗證明:地心引力無法束縛人類逐夢蒼穹的腳步,封鎖圍堵更阻擋不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征程。
長期以來,個別國家在航天領域對華實施嚴苛的制裁和打壓,試圖遏制中國發展。但事實證明,封鎖非但沒有讓中國止步,反而倒逼中國以更大力度推進自主創新。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屢屢向中方表達“租借”月壤的渴望時,“沃爾夫條款”的尷尬就顯露無遺。它生動地證明了:無論在高科技領域還是經貿領域,“小院高墻”“脫鉤斷鏈”都不是保證“美國優先”的法寶,“封鎖他國”的鐵鏈從來都是把雙刃劍,短期內似乎可以擋住先進技術的“外流”,長期來看則有可能作繭自縛,將自己“鎖”在先進技術和國際合作之外。
中國航天的魅力,不僅在于立足自身的技術突破,更在于開放合作的大國胸懷。就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之際,傳來兩個引人矚目的消息。一個是中方宣布正在開展巴基斯坦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外國航天員加入“神舟出差組”的腳步日益臨近。另一個消息是,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有6個國家的7家機構通過了審查,并在現場與來自5個國家的5家機構簽署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借用協議》。
去年,嫦娥六號月背采樣的任務中搭載了4臺國際載荷,包括法國氡氣探測儀、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巴基斯坦立方星和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這些年,從牽頭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等多邊合作項目,到埃及二號衛星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為亞馬孫雨林盜砍監測提供關鍵數據,中國在太空架設的一座又一座合作平臺,讓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也彰顯了負責任大國形象。
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當今世界形勢日益復雜,但重要的是要保持這種拓展和合作精神”。這話說得不錯,包括太空探索在內,人類社會的偉大成就往往是攜手合作的成果,單打獨斗、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終究成不了大氣候。與個別國家航天發展起源于冷戰時期、帶有濃重軍事遺產的色彩不同,中國和平利用太空的航天實踐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潮。在建設同舟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的航天事業注定將走得更遠,并迎來更多的同路人。
浩瀚的太空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璀璨的星辰閃耀著多邊主義的光芒。當前,太空垃圾、小行星威脅、航天器碰撞風險以及太空軌道資源的分配等,都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亟待國際合作探索解決。希望相關國家放下成見、摒棄零和博弈,秉持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與中國攜手推動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讓神舟飛船承載著全人類的夢想,飛得更高、更遠。而這樣的理念與行動,也絕不僅僅限于航天事業,讓我們以太空探索為起點,把尊重多邊、合作共贏的種子播撒到更廣闊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