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對華釋放了一些積極信號,其軍事動向卻顯示出明顯的矛盾性。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空母艦打擊群于4月22日正式啟航前往“印太地區”,展開為期8個月的部署,將與該地區的盟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并進行港口訪問。英國官方稱此舉旨在“重申對印太安全的承諾”并促進經貿合作。此舉表明,英國軍事上“重返印太”的戰略再度提上日程,似有重溫帝國舊夢之意。
早在17世紀,英國殖民探險的腳步就已踏入亞洲,陸續控制和占領了許多貿易據點和大片領土。隨著18世紀末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英帝國將重心轉移至亞洲,加強了對該區域的殖民統治,并以印度為中心構建起龐大的亞洲殖民體系。英國在亞洲殖民版圖的擴大始終離不開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力量曾經“無可匹敵”。可以說,英帝國在亞洲的統治是建立在海上霸權的基礎上。英國在亞洲殖民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掠奪,攫取亞洲的資源、市場與財富,并強行改變亞洲各國的經濟結構,以滿足英國自身工業發展與資本積累的需求;二是霸權擴張,維持帝國秩序,遏制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對手,特別是法國、俄國和后來的德國;三是輸出意識形態,利用“文明使命”敘事一方面為殖民暴行辯護,另一方面推行西方價值觀。
但是,英帝國攜帶“堅船利炮”的到來卻給亞洲地區造成了無盡的動蕩和巨大的痛苦。英占印度的例子最為明顯。首先,英國對印度近200年的侵占與統治嚴重侵犯當地主權;其次,印度的經濟遭受巨大損失;再次,英國制定的“分而治之”殖民策略,人為地制造了印度次大陸族群和地區間的矛盾,為日后社會分裂和沖突埋下禍根,時至今日,亞洲仍然面臨著英殖時代遺留問題的影響,例如英國人精心炮制的“麥克馬洪線”;最后,地緣政治博弈加劇了印度周邊區域的不穩定,為了保衛對印度和帝國貿易通道的控制權,遏制俄國向南擴張,英國在伊朗、阿富汗等地發動了多場戰爭。
進入20世紀,由于大國競爭激烈,英國實力相對下降,英國陷入一種帝國“邊際效益”困境,即越通過維持帝國來增強實力,就越耗費更多的國力,以至于殖民地越發成為帝國的負擔。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非殖民化浪潮中,英國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無奈接受帝國解體現實,被迫撤回亞洲軍事部署。英國近300年來在亞洲的殖民擴張,并沒有給該地區帶來長久的和平與發展。相反,直到二戰后殖民地擺脫英國控制,走向國家獨立,亞洲地區才迎來真正的發展。亞洲國家倡導平等尊重、和平共處、對話協商,從被殖民者轉變為多極格局的重要參與者。亞洲國家重視經濟發展,并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崛起,如東盟發展模式和“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跡。亞洲國家對軍事行動保持克制,平衡軍事安全與地區發展的關系,構建“亞洲安全模式”。亞洲的崛起是區域的崛起,與中國的和平崛起休戚與共,更為世界的穩定與繁榮注入持久動力。
如今,英國再次大張旗鼓地重返亞洲,表面上是為“安全與經濟”,實則希望通過“軍事威懾”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存在,顯示在國際秩序中還有領導力。航母打擊群指揮官毫不避諱地表示,這次軍事行動將發出英國軍事力量“強有力的信息”,除支持英國在亞太地區的關鍵貿易路線和伙伴盟友外,還將展示英國軍事力量“可靠的威懾力”,以及“對北約和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支持”。在美國高舉“美國優先”大旗,重塑全球戰略之際,英國似乎也出現了帝國幻覺。在俄烏問題上要充當“引領者”,如今又派遣大規模巡航艦隊,都表明英國試圖在世界秩序急劇變化的時代,抓住重振往日帝國雄風的機會,突顯其在西方主導秩序中的不可或缺性。給人的感覺是,英國仍舊沒有摒棄歷史上英帝國的行為邏輯,還在以19世紀的霸權思維介入亞洲事務。更需注意的是,對于此次部署,英國某些媒體大肆渲染“挑戰中國論”,在臺灣海峽航行問題上大做文章,加劇英中關系的對抗。這很可能會使英國政府最近對華釋放的加強合作信號大打折扣。英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今日之英國不再是昨日之英帝國,今日之亞洲也不再是昨日之殖民地,沉溺于帝國舊夢,將會被歷史的回旋鏢擊中。(作者分別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區域國別學會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