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出口商品,到‘進口’消費者。”當美國游客拖著空行李箱,跨越太平洋來到中國“掃貨”,掀起反向代購中國制造“買買買熱潮”時,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邏輯令人深思。顯然,當華盛頓試圖用高企的貿易壁壘人為割裂世界經濟時,美國消費者并不愿為不合時宜的“魯濱遜經濟”埋單,而是開啟了“自救模式”。他們用行動告訴美國政府:高關稅并未削弱中國優質產品的吸引力,更無法阻擋他們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越來越多的美國消費者發現,購買一張赴華機票,不僅能以更低價格購入心儀商品,還能享受美景美食,總成本竟低于在美國本土繳稅購物。這足以說明,美國政府高筑的關稅壁壘違背了市場規律,直接讓本國消費者承受了成本上升之痛。人們還注意到,近期除了來華“掃貨”的旅游者,不少身處美國國內的消費者,也借助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對中國制造的“掃貨”。事實證明,華盛頓的關稅政策不得人心,也不近民情。
美國消費者的選擇清晰表明:貿易保護主義無法扭曲市場規律,優質產品的吸引力最終會穿透政策壁壘。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不僅源于成本優勢,還在于對全球產供鏈分工的深度參與。不僅如此,中國已從“世界工廠”升級為“全球創新鏈的關鍵節點”,其高效的生產能力和創新成果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至少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看到高關稅“倒逼制造業回流美國”的景象,卻比以往更加看清了:“復刻”或者“重組”一個沒有中國參與的成熟產供鏈生態系統是多么不切實際。
“當西方筑起貿易高墻時,中國為全球購物者鋪開紅毯”,近日寫在《印度時報》相關新聞留言板上的這條評論,道出中國高水平開放的全球視野與大國擔當。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與免簽入境、支付便利化、商業環境優化等政策形成疊加效應,讓外國消費者既享受“說走就走”的旅行自由,也體驗“買了就退”的消費暢快。一套政策“組合拳”激活了國內消費市場,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市場的開放誠意。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以做好自己的事、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來破解逆全球化“回頭浪”,凸顯深化制度型開放的戰略定力。
有外媒評價稱,通過將數十個國家的免簽入境政策與購物點退稅相結合,中國正戰略性地將國際旅游業轉化為強大的經濟驅動力。外國游客來華“掃貨”只是中國與全球共享發展紅利的一個縮影。國務院近日批復同意《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將試點范圍從11個省市擴展到20個,明確了155項試點任務,涵蓋電信、醫療、金融、商貿文旅、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為外資企業提供“長周期投資”的穩定預期,也推動“世界工廠”向“消費磁場”“文化賣場”和“機遇藍海”持續升級。這背后正是堅持開放合作、以市場機遇而非貿易壁壘應對經濟挑戰的發展邏輯。
當一些國家將“脫鉤斷鏈”當作政策工具時,中國以14億多人口大市場的開放實踐證明:全球化時代的安全與發展,恰恰源于更深的互聯互通。蘋果手機、法國紅酒、瑞士手表與各種“中國制造”共享展柜的畫面,顯示中國以持續擴大開放的努力,培育著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市場體系。這里不以“零和博弈”為規則,而是追求互利共贏;不靠保護主義“筑墻”,而是通過制度創新架橋。這種百花齊放、多元共生的市場生態,既為各國企業提供增長機遇,也讓中國發展紅利更好惠及世界。
在經濟全球化不可逆的浩蕩潮流中,每一個“中國購”的行李箱里,不僅塞滿了外國游客在中國精挑細選的商品,還裝著中國與世界共建普惠包容經濟全球化的“開放邀約”。再高的關稅壁壘也無法逆轉各國產供鏈深度融合的歷史進程。以開放對抗封閉,以合作化解對立,以賦能替代爭利,中國用“價優質優”的產品帶給全球消費者安心,更以“共享紅利”的胸懷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