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退役四星上將羅伯特·艾布拉姆斯(下文稱羅伯特)以“臺軍參謀本部顧問”的身份現身“漢光41號”演習,引發島內外輿論高度關注。這位重量級美軍退役將領首次以臺軍內部“顧問”身份參與實戰化兵棋推演的行為,政治和軍事層面的挑釁意味濃厚,甚至可能成為美臺軍事勾連“公開化”的轉折點。羅伯特“披甲而來”,是臺美軍事勾連升級的象征,更是對臺灣民眾新的警示。
首先,美軍高級退役將領“顧問”指導臺軍,是對大陸方面底線的試探,也是臺美軍事勾連程度的升級。與以往美方派人擔任“演習觀察員”或“技術顧問”不同,此次羅伯特明確出任“參謀總長顧問”職務。這意味著臺軍高層在軍演中可以接受美方“顧問”的指導,甚至直接指揮。這種“顧問掛帥、外人指揮”的變化,正是美臺軍事互動策略升級的具體體現。從今年2月美軍印太司令部現役少將巴格倫現身臺兵推現場,到本月羅伯特高調擔任臺軍“顧問”,美軍將領接連出現在臺軍演習關鍵崗位,反映的是美臺雙方不再滿足于“暗度陳倉”,而是轉向主動挑釁。這種危險動作已經對祖國統一大業形成嚴重干擾,并可能對中國國家主權和臺海和平穩定構成實質性威脅。
其次,羅伯特就任臺軍顧問表明,美軍打造“代理人戰爭”的棋子正在陸續就位。其父親克賴頓·艾布拉姆斯是美國陸軍名將,曾參加二戰、越南戰爭,臺當局進口的美軍第三代主戰坦克M1系列就以他命名。羅伯特本人也長期擔任美軍海外部隊指揮官,對“代理人戰爭”駕輕就熟。這樣一位“將門之后”且具備豐富指揮經驗的退役將領被派到臺灣,顯然不是一般的“旋轉門”,而是美國在臺灣推動其“代理人戰爭”計劃的重要布局。縱觀美國在全球推行的軍事政策,派遣軍事顧問往往是其軍事介入的前奏。從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沖突,美國都是從“顧問”開始滲透對象國軍隊,最終將其演變為美方戰略附庸或“炮灰”。美國也試圖把這套舊劇本搬到臺海,把臺灣打造成制衡中國大陸的“島鏈前哨”,而羅伯特,或許正是這個劇本里的第一位“特邀演員”。
對于美方的險惡用心,臺民進黨當局在心知肚明的情況下,非但不予抵制,反而爭相邀約、全力配合。賴清德18日與非法訪臺的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瑞克茲見面時稱,臺灣“會致力讓國防預算達到本地生產總值的3%以上,提升自我防衛能力”,還恬不知恥地“代表臺灣人民”向美國提供的所謂支持表示“感謝”。在賴清德等“臺獨”頑固分子眼中,保權保位才是核心目標,臺灣民眾的生命安全與和平發展,則是其隨時可以犧牲的“戰術成本”。他們或許認為,美國在臺的軍事存在可以當作“嚇阻”的籌碼,但美軍根本就不會為“臺獨”打仗。“倚美謀獨”從前是、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歷史和現實已經反復證明,臺灣的未來不應掌握在“賣臺賊”和外部勢力的手中。羅伯特等人來臺不是為了臺灣的安全,而是為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政府關心的也從來不是臺灣民眾的生死冷暖,而是如何利用它為美國的“印太戰略”增添博弈的籌碼。如今,“臺獨”勢力甘作美國附庸、一再觸碰兩岸問題紅線的形勢已然十分清晰。美軍顧問的身影,只會讓更多臺灣同胞明白,“臺獨”之流和美國人帶來的虛幻“安全保障”,終究只是鏡花水月。拒絕軍事冒險,反對“顧問主導”,警惕“戰時外包”,才是符合最廣大臺灣人民利益的選擇。
臺灣問題從來都是中國內政,與其他國家無關,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臺灣需要的是和平美好的未來,而不是戰火紛飛的未來;臺灣需要更多支持祖國統一、真正為臺灣未來著想的有識之士,而不是上躥下跳的“臺獨”分裂勢力和心懷叵測的外部勢力。歷史不會容忍“臺獨”分子的分裂圖謀,也不會縱容外部勢力對中國內政的干涉。“臺獨”分子“倚美謀獨”“以武拒統”的圖謀,必然不會得逞。(作者是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