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接受采訪時明確表態,停止與中國進行接觸是“愚蠢之舉”。里夫斯指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英國第四大貿易伙伴,其市場對英國經濟增長至關重要,英國不會加入美國對中國的孤立政策,并強調“務實的經濟現實主義”是英中關系的指導原則。這一表態不僅凸顯了英國與美國“對華脫鉤”政策的分歧,更傳遞出許多國家在面臨美國“選邊站”要求時的內心呼聲。
里夫斯特意在赴美談判前明確反對對華“脫鉤”,這一政策立場根植于中英經濟關系的結構性深度綁定。一是從產業鏈安全來看,英國的新能源汽車戰略需要中國支持。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英市場占有率已突破10%,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還有效支持了英國的綠色交通轉型。此外,由于英國自歐盟進口汽車零部件的關稅成本上升,中國零部件成為維系英國汽車業競爭力的關鍵。如果切斷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供應鏈合作,英國2030年禁售燃油車的計劃勢必困難重重。二是從雙邊貿易來看,中英雙邊貿易不僅為英國企業提供了廣闊市場,也為英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益。數據顯示,2023年在英中資企業對英國經濟的貢獻超過1150億英鎊、創造工作崗位近6萬個。三是從國際金融來看,英國離岸人民幣是最大的人民幣現匯交易中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中心。 SWIFT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英國以人民幣進行外匯即期交易的體量全球占比超過 39%,甚至高于美國和中國香港。如果減少或切斷與中國的往來,必將給英國的經濟帶來嚴重沖擊。
事實上,除了英國,全球資本也表現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一方面,在直接投資領域,實際使用外資正出現增長。2025年3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3.2%,一季度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達到12603家,同比增長4.3%。其中,高技術產業領域表現突出,如電子商務服務業外資增長100.5%,生物藥品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領域也有顯著增幅。從投資來源地來看,東盟地區對華投資增長56.2%,歐盟地區增長11.7%,而瑞士、英國、日本、韓國的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了76.8%、60.5%、29.1%和12.9%。另一方面,在債券市場領域,國際資本的配置邏輯發生了顯著變化。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張、債務水平屢創新高及政策的不確定性,削弱了投資者對美國主權信用的長期信心,同時降低了美債的傳統避險功能。相比之下,人民幣債券市場憑借穩定的收益水平及日益增強的避險屬性,成為國際資本優化資產組合的重要選擇。截至4 月 15 日,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規模達 4.5 萬億元,較 2024 年末增加 2700 億元,覆蓋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權及商業機構。
外部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態度傳遞出兩個信號:第一,經濟理性正在超越政治干擾,合作共贏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邏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務實合作已漸取代零和博弈的“脫鉤”敘事,成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機制。在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對中國市場的持續信心及強化合作的意愿,正構成維護全球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力量。這種基于市場規律的選擇,反映出各國對單邊主義政策局限性的清醒認知,以及對多邊合作框架的功能性需求。
第二,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系統性重要性顯著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前景穩定樂觀預期正在形成。外資持續流入與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的雙重趨勢,本質上是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韌性、政策穩定性及金融市場開放進程的市場化投票。這不僅體現了投資者對中國產業體系完整性、技術創新能力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認可,更折射出全球經濟主體對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政策的信任。中國經濟所展現的抗風險能力和改革深化的確定性,正在轉化為國際資本配置的長期價值錨點,進而夯實其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建設性地位。(作者分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融開放與安全實驗室主任,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