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9日出席國家核技術日活動時表示,伊朗將在有尊嚴和有必要保證的情況下與美國進行“間接會談”。兩國高級代表團將于12日在阿曼進行會談,雙方代表團將分別由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和美國中東事務特使威特科夫率領。阿拉格齊表示,直接或間接的形式不重要,關鍵要看談判能否取得有效進展。或許在伊朗看來,此次阿曼會談更像是一個測試。若美方釋放出足夠積極的信號,雙方或許有機會以直接形式舉行會談。
有不少分析稱,鑒于“特朗普1.0”時期美國對伊朗極端惡劣的態度,以及伊朗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博弈,“特朗普2.0”時期的美伊關系或將再度惡化。筆者認為,在當前世界局勢和中東地區態勢發生劇烈變化的前提下,不管是出于自身應對“大國競爭”的考慮,還是將重塑中東政治格局作為出發點,尋求改善與伊朗的關系或許是美方想要達成的最終目的。
首先,新一屆美國政府在整體對外戰略上注重“大國競爭”,甚至為此不惜在經貿領域“極限施壓”,就像其在當下關稅戰中表現的那樣。美方也在積極調整其在印太方向上的部署,盡可能多地傾注資源、拉攏盟友,以應對這一方向上的“戰略挑戰”。在當前美國對外精力和能力有限且國內問題仍然很多的情況下,深陷與地區“中等強國”及其盟友的對抗泥潭,顯然不是美國新政府想看到的。
其次,在歷經一年多的中東軍事沖突后,美國有重塑中東政治格局的強烈意愿。美國方面可能已經認識到,無論伊朗發展狀況如何,其地區大國的地位不會改變,任何可能的穩定中東政治安排也無法繞開伊朗來實現,因此其勢必同伊朗進行接觸。此外,從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涉及以色列的表態看,以色列在影響美國對伊政策上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加上以色列目前也有改變現有中東政治格局的意愿,美國與伊朗緩和關系的“障礙”暫時被移除。
最后,伊朗核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隨著2015年簽署的伊核協議即將到期,伊朗核問題再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如果伊朗核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不僅美國在中東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以色列的安全焦慮無法緩解,還存在引發中東“核競賽”的可能性。這些后果同樣是美國難以承擔的。
從伊朗方面看,也有恢復與美國談判的強烈意愿。第一,從某種程度上講,當前伊朗國內具備強大的恢復與美談判的民意基礎。來自外部的嚴厲制裁一直是影響伊朗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伊朗國內改善對美關系、減輕制裁壓力,緩解國家發展困難局面的呼聲一直存在。不少人認為,不談判只會延續國家正在遭受的嚴厲國際制裁,談判還有可能爭取緩和的機會。代表改革派的佩澤希齊揚贏得總統選舉,并能夠克服國內強硬派的反對重啟與美談判,一定程度上就是這一聲音“占上風”的體現。
第二,近年來伊朗強硬派對外政策和斗爭的受挫,使其影響力和話語權下滑嚴重。伊朗國內對與美談判最不積極、反對態度最為堅定的陣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但其近年來在中東遭遇一系列挫敗,多位指揮官陣亡、“抵抗軸心”嚴重受損,以及未能阻止敘利亞巴沙爾政權被推翻。在這種情況下,基本掌控伊朗西亞外交資源和具體事務的革命衛隊可能在國內受到嚴重質疑甚至批評,其影響對美政策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即使美伊兩國都存在推動談判重啟的現實因素,但是在相互仇視、對抗四十余年后,華盛頓與德黑蘭之間的心理隔閡和現實矛盾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美國總統特朗普9日重申,如果伊朗不同意停止其核計劃,他將使用武力,并表示以色列將在軍事行動中發揮關鍵作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10日稱,即將舉行的會晤“僅僅是一次會晤,不是談判”。面對美方的“胡蘿卜加大棒”,伊朗方面也釋放出了對此次會談“謹慎樂觀”的信號。
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和伊朗之間原有的分歧,以及兩國國內對雙邊關系的不同聲音仍將存在,此次會談也不會一帆風順。然而,在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下,美伊關系已然迎來了一個緩和的時機。注重“交易”的美國政府與赫赫有名的“波斯商人”能否克服兩國間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分歧,實現何種程度的“美伊和解”,仍需時間檢驗。(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