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日美國單方面宣布所謂“對等關稅”以來,全球供應鏈正陷入動蕩。一方面因為這一逆全球化的政策直接打破了全球貿易穩定秩序,導致市場不確定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無差別的關稅大棒,讓許多企業基于“自由貿易”前提進行的供應鏈選址戰略失去了立足點。
對多數企業而言,制造業轉移需要考慮關稅、產業配套、勞動力成本等多項因素。對于生產高端電子產品、精密儀器等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而言,關稅在其生產選址決策中的占比可能相對較小;但對于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品,如紡織品、玩具等,關稅因素占比可能較大。這些產品本身利潤空間就比較小,因此對成本變化較為敏感。關稅因素不僅會給供應鏈帶來巨大沖擊,也勢必導致其進一步流動乃至洗牌。
在關稅壁壘對全球供應鏈帶來的沖擊之外,更大的問題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對生產企業而言,相比高關稅,政策上的撲朔迷離更加痛苦,因為這會使得企業在生產規劃、投資布局上無所適從,無法制定長期穩定的發展戰略。部分企業透露“正與美方客戶討論修改合同”,如果高額關稅持續,“也不排除解除合同的可能”。即便是為蘋果手機等高附加值產品代工的東南亞生產商,也在擔心企業面對高關稅與價格壓力,會選擇將成本轉嫁給生產側。
在動蕩中,中國供應鏈的穩定性再次受到矚目。過去8年間,中國的中間品出口占比逐漸提升,出口市場日趨多元化,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持續增長。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在供應鏈中的角色正在逐步上游化,區域供應鏈整合日漸強化,國內供應鏈韌性也在大幅提升。從新能源汽車出海到DeepSeek橫空出世,中國供應鏈正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創新實力與韌性。
歷史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固然會引發震蕩,顛覆現有格局,但也為新秩序誕生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主動重塑供應鏈格局的契機。
化危為機的核心,在于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繼續加碼新質生產力。無論是從芯片到操作系統被全方位打壓的華為,還是從零起步的DeepSeek,它們的背后都是中國在推動關鍵技術自主化方面的全方位努力。在新技術方面的追趕、超越,在工業制造方面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在研發投入上的持續高速增長,共同給予了中國敢于反對美國不公平貿易政策的底氣。
面對挑戰,持續優化供應鏈、增強供應鏈韌性也是必要舉措。為了在全球供應鏈洗牌中爭取更有利位置,中國企業既要走出去,也要“練內功”。在外部,中國與周邊貿易伙伴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正進一步加強,區域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亞太地區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穩固。在國內,我們則要進一步加強各地區間的產業協同發展,不斷優化區域內供應鏈效率,構建起完整、高效的供應鏈體系,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
持續開拓全球市場,包括擴大內需,更是中國企業應對外部壓力的重要舉措。在國際市場,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結合基建投資、技術輸出成功實現了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在國內市場,中國早在2020年就提出了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布局增強內需,同時推動出口企業轉型,以使其更好地適應全球市場變化并與國內市場協同發展。在這一政策框架下,中國通過技術升級、市場引導等措施支持出口企業轉型,同時也在通過消費刺激、基建投資等措施激活內需。如今,出口企業轉型已初見成效,其內銷比重顯著提升;而伴隨著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逐步增長,內外循環也日趨協同和均衡。
面對短期重壓,中國企業要堅定信心和希望。從中央到地方,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不會少、腳步不會停。“對等關稅”雖然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巨大的短期挑戰,但長遠看,中國企業憑借強大的韌性和創造力,只要持續提高自身競爭力、開拓新市場、完善供應鏈、深耕內循環,中國企業一定能掌握參與全球供應鏈重塑的主動權。(作者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