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美關稅反制并非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戰略破局
蔡彤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中美貿易戰再度升級。在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后,4月4日,中國迅速反制,宣布對所有自美國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并同步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實體清單,形成“關稅+科技”組合拳進行反制。這一強硬舉措,標志著中美經貿博弈進入新階段,其背后既有短期反制的戰術考量,也有長期戰略調整的意味。
對美關稅反制打擊“單邊霸凌”行為
首先,維護國際貿易規則與國家尊嚴。美方此次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的加征關稅行為,是典型的“單邊霸凌”行為。中國的反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等國內法,旨在表明中國捍衛多邊貿易體系的立場。相較于2018年貿易戰的差別化稅率策略(5%—25%),此次統一的34%稅率展現更強硬姿態,傳遞“以戰止戰”信號。
其次,保護國內產業,緩沖外部沖擊。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54%—66%的綜合關稅(疊加此前稅率),嚴重沖擊計算機電子、家具、服裝紡織等對美依賴度超10%的行業。中國同步提高關稅,可減緩出口企業壓力,同時為國產替代爭取時間。
再次,增加談判籌碼,推動博弈平衡。2018年,中國曾通過打擊美國大豆等農產品迫使美方回到談判桌。此次中國無差別對美加稅,既展示反制決心,也為后續談判留出調整空間。商務部明確表示,反制是“不得已而為之”,目標仍是促使美方重返磋商。
最后,加速國產替代,減少對美依賴。貿易戰客觀上推動中國在半導體、高端裝備、稀土等領域的自主化進程。此次中國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凸顯供應鏈關鍵地位。
綜合來看,中國此次關稅反制并非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精心準備的多維度戰略行動,既考慮了短期利益平衡,也服務于長期發展目標。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背景下,中國政府通過強硬而精準的反制,向國內外傳遞了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發展權利的明確信號。
34%稅率標志中國反制策略顯著升級
此次關稅反制最顯著的特點是全面性與高稅率的結合。不同于在2018—2019年貿易戰中中國采取的差別化稅率策略(當時對美商品分為25%、20%、10%和5%四檔加征),也不同于2025年2月中國對美部分商品實施的15%或10%的針對性加稅,本次反制對所有美國商品統一適用34%的高稅率,且沒有設置豁免類別。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反映了中國政府對當前嚴峻貿易形勢的判斷及堅定的反制決心。
與歷史反制措施相比,此次34%的統一稅率創下了中國對美關稅報復的新高。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初期,中國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加征25%關稅;2019年對約600億美元美國商品分別加征25%、20%、10%或5%關稅;2025年2月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征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等加征10%關稅。本次不僅將加征稅率大幅提高到34%,覆蓋范圍也擴展至所有美國商品,標志著中國反制策略的顯著升級。
貿易戰或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契機
根據招商宏觀測算,34%關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可控:GDP增速或拖累0.5個百分點,通脹上升0.1—0.3個百分點,青年失業率可能增加0.4個百分點。其傳導機制為:“關稅提高→進口商品漲價→抑制需求;出口受阻→企業減產→經濟放緩”。但擴大內需和就業扶持政策可緩解部分沖擊。
從產業來看,加征關稅對具體行業的影響呈現出分化趨勢。出口方面,計算機電子(美進口占比超25%)、服裝紡織、家具等對美依賴度高的行業首當其沖;進口方面,醫療設備、汽車(關稅成本激增124%)、機械設備面臨漲價壓力,加速國產替代。
此外,中美本輪貿易戰或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美國企業可能加速向“友岸”“近岸”甚至本土轉移產能,中國企業將進一步減少在半導體、高端裝備等領域的對美技術依賴。
盡管不可避免存在短期陣痛,但中國必將加快關鍵技術自主化進程,并通過市場多元化(出口向東盟、中東、拉美等地區轉移)降低對美依賴,將貿易戰轉化為產業結構優化的契機。
中美貿易的未來前景
從短期來看,中美博弈升級將導致局部沖突加劇。美國可能擴大對華半導體、新能源制裁,中國或將有針對性地打擊美國農產品、汽車等政治敏感度高的產業。
從中長期來看,中美之間選擇性“脫鉤”與多元化并存。中美在高科技領域將加速“脫鉤”,芯片、AI、量子計算的國產化率或從30%升至50%以上;因成本優勢難以替代,中美之間一般消費品貿易仍將維系;中國將提高在東盟、中東、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的貿易份額,以多元化戰略降低對美依賴。
未來,仍有多個關鍵變量會決定中美貿易關系的走向。一是美國政治選舉和利益集團博弈將影響關稅政策持續性;二是中國內需擴大和市場多元化可降低對美依賴,政策對沖能緩解外部沖擊;三是企業基于成本與效率考量會盡量減緩中美“脫鉤”速度;四是歐盟、東盟等地區可能成為中美爭奪的新戰場。
短期內,此次關稅戰將沖擊中美雙方經濟,但中國會通過擴大內需市場、增強技術自主、貿易伙伴多元化等策略增強抗風險能力。未來,中美貿易或呈現“政冷經溫”格局——安全領域對抗加深,但民用貿易仍將維系。最終結果取決于誰能承受更久的“經濟消耗戰”,而中國顯然在戰略耐力上占據更大優勢。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