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油管(YouTube)上擁有3700萬粉絲的美國頂流網(wǎng)紅“甲亢哥”IShowSpeed連續(xù)6小時直播中國行。外國網(wǎng)友通過他的鏡頭看到一個人民友善、街道整潔、“網(wǎng)速快到離譜”的中國,感慨“16億美元反華宣傳被一個直播擊垮”。而曾在“小紅書”上互發(fā)照片感動億萬網(wǎng)友的中美兩個家庭在上?!氨棘F(xiàn)”,兩代人互換禮物、共游樂園的畫面,引發(fā)網(wǎng)友感嘆“這才是世界該有的樣子”。從網(wǎng)紅博主“ChinaTravel”到小紅書“Say Hi”,中美民間交流熱度不減,兩國間始終存在著穩(wěn)定且巨大的交流需求和友好基礎。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中美民間交流的蓬勃生命力,是無數(shù)個體用腳步丈量、用鏡頭記錄、用真心碰撞出的鮮活故事。當“甲亢哥”舉著手機與中國年輕人即興合唱《陽光彩虹小白馬》,當外國“草根素人”通過鏡頭分享中國的美食、美景以及有趣經(jīng)歷見聞,全球觀眾在笑聲中感受著中國的友善與親近。這種“去濾鏡化”的呈現(xiàn),擊中了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刻意設置的認知盲區(qū),打破了他們?nèi)藶橹圃斓摹昂s效應”和“信息繭房”。
當更多美國民眾被真實的中國所感染,選擇加入“ChinaTravel”大軍親身打破“濾鏡”, 數(shù)字時代讓兩國人民有了溝通新通道,成就了中美交流的“滾雪球”效應。而民間交往之所以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其扎根于人性最基本的共鳴: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捷、凌晨依然安全感滿滿的街道以及素昧平生而友善好客的中國民眾,這些畫面沒有刻意去渲染什么,卻讓觀眾自然感受到一個文明古國與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的交融。同樣,當中國網(wǎng)友請美國朋友幫忙修改英語作文,當雙方用“貓稅”破冰、用網(wǎng)絡熱?;訒r,文化差異反而成為增進理解的催化劑,這種跨越國界的互動,恰恰證明了真誠和真實的力量。
中美民眾對“多走動、多交流”的渴望,始終為兩國關(guān)系的穩(wěn)定向前提供著重要動力。推動民間交流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年輕一代正成為交流的主力軍。皮尤中心此前的一份民調(diào)顯示,美國18—29歲年輕人對中國有負面認知的比例要比平均值低11%?!督?jīng)濟學人》在2023年的一份報道中稱,45歲以下的美國人相對更少將中國視為“對手”。無論是美國艾奧瓦州中學生與中國伙伴種下的友誼樹、景山學校與牛頓中學時隔5年重啟的交流互訪活動,還是華盛頓州中學生代表團在清華附中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都預示著未來的中美關(guān)系將建立在更多兩國新世代的共同記憶之上。
當然,西方一些人對中國的偏見不會因幾次直播或社交媒體互動而消散。美國政府近期在涉華議題上的某些言行,如修改涉臺立場、渲染貿(mào)易逆差等,仍可能為民間交流蒙上陰影。但這也恰恰說明了中美民眾直接溝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剛剛結(jié)束的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出席論壇的86位跨國企業(yè)正式代表中有約三分之一來自美國,占比最高。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為更多外國友人走進中國、了解中國,為更多外國企業(yè)深耕中國市場創(chuàng)造便利。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中美兩個大國的正確相處之道,它們同樣適用于民間層面。
中美關(guān)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讓中美民眾多走動、多交流,讓真實的聲音穿越偏見的迷霧,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未來的方向。當更多“甲亢哥”和“小紅書家庭”用真誠架設橋梁時,每一次民間的相遇都在書寫新的可能。中美人民用雙向奔赴的行動表明:兩國關(guān)系的大門是由人民打開的,這扇大門一旦打開,就不會再被關(guā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