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戰(zhàn)略自主”成為歐洲的“中心議題”,也成了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實際上這一議題并不新鮮,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執(zhí)政時就曾與法國領導人一起,呼吁歐洲增強戰(zhàn)略自主能力,但應者寥寥。轉眼之間,俄烏沖突使得歐洲的安全局勢發(fā)生劇變,歐洲安全體系的短板暴露無遺。在美國新政府公開“背刺”歐洲之后,仰仗美國維護歐洲安全的幻象被徹底打破,“戰(zhàn)略自主”才終于得到歐盟及其成員國的重視,成為歐洲的“第一要務”。
歐洲實現(xiàn)“戰(zhàn)略自主”的核心,是構建一個獨立且強大的歐洲安全體系。作為“歐盟雙核”的法德兩國對此事非常上心: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公開宣稱要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傘”;德國候任總理默茨牽頭推動一項向德國基礎設施和國防產業(yè)注資1萬億歐元的財政支出方案,并在德國聯(lián)邦議會獲得通過。盡管不少歐洲國家對歐洲實現(xiàn)“戰(zhàn)略自主”釋放出積極信號,但歐洲內部在對此事態(tài)度上的分歧仍然存在。其中,來自東歐國家的不同意見尤為明顯。
長期以來,東西歐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及發(fā)展上的差異,特別是“歐洲認同”價值觀的差異,往往導致雙方在重大政策問題上產生爭執(zhí)。這種矛盾同樣反映在東歐國家對于歐洲“戰(zhàn)略自主”方案的態(tài)度上。以波蘭和匈牙利兩國為例,波蘭不僅強烈支持繼續(xù)援助烏克蘭以及歐盟提出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還宣布要在2025年將國防開支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提升至5%。該國也對法德領導人提出的“戰(zhàn)略自主”方案作出積極回應。匈牙利則完全和波蘭“反著來”,不僅對組建“歐洲軍”計劃和援助烏克蘭的反應冷淡,還對歐盟提出的防務強化方案持反對態(tài)度。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與匈牙利一樣,對相關方案興趣不大。
而且,就算是支持歐洲“戰(zhàn)略自主”的波蘭,在派兵組建維和部隊援烏、“核保護傘”等問題上同歐洲其他國家也不是一條心。在英法兩國牽頭積極組建“維和部隊”赴烏,且已得到瑞典等國響應的情況下,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卻表示不會出兵。在“核保護傘”問題上,波蘭總統(tǒng)杜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呼吁美國在波蘭領土部署核武器。顯然,波蘭方面對馬克龍?zhí)峁昂吮Wo傘”的想法沒有那么感冒。
東歐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的分歧和意見如此之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歐洲的“戰(zhàn)略自主”方案難以緩解東歐國家長期存在的安全焦慮。由于在地理上同俄羅斯接壤或距離較近,且由于歷史原因長期處于東西對抗的最前線,東歐國家的“不安全感”非常強烈。加上美國在東歐地區(qū)的軍事布局,波蘭、羅馬尼亞等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相較于歐洲長期以來“武備廢弛”的狀態(tài),這些國家顯然更愿意相信美國提供的保護。以核武器為例:就算英法能夠聯(lián)合提供“核保護傘”,英法兩國擁有的核彈頭加起來也才500余枚。與俄羅斯部署在歐洲方向的上千枚核彈相比,其威懾能力顯然不足。波蘭不愿深度介入俄烏沖突、匈牙利選擇與俄羅斯緩和關系等“自保”行為,也與不相信歐洲能夠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的心理直接相關。
第二,東歐各國的利益訴求并不完全與歐盟的安全方案相匹配。歐洲“戰(zhàn)略自主”方案存在的一大短板是,在當前歐洲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不少國家難以同時兼顧二者,特別是發(fā)展較為落后的東歐國家。在面對“搞建設”還是“拼安全”的選擇題時,東歐國家一般會優(yōu)先考慮前者。波蘭支持軍備建設的目的之一是為自身爭取影響力,在歐盟中獲得更多話語權,并非真的愿意將自己卷入沖突。在面臨戰(zhàn)爭威脅和國內社會經濟風險時,波蘭政府必然會保持謹慎。同樣,俄烏沖突已經讓匈牙利在其經濟等領域的利益受到直接損失,其也必然不愿看到對抗進一步升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說大多數(shù)東歐國家都認可歐洲“戰(zhàn)略自主”的重要性和意義,但要想讓其接受法德主導的“戰(zhàn)略自主”方案,顯然不是那么容易。其中最難的,莫過于讓東歐國家擺脫安全領域的路徑依賴,對歐洲的獨立防務重拾信心。一旦處于地緣沖突“最前線”的東歐國家不配合歐盟的行動,歐洲的安全防務計劃無法實施,歐洲“戰(zhàn)略自主”自然也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下,制訂符合各方共同利益、讓各方滿意的歐洲防務發(fā)展計劃,將成為歐盟及其成員國未來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