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加拿大新任總理馬克·卡尼宣誓就職,正式接任特魯多成為加拿大第24任總理。17日,卡尼首次外訪,目的地不是隔壁的強大鄰居——美國,而是選擇了遠在歐洲的法國和英國。此次外交首秀非常亮眼地開啟了卡尼政府“歐洲優先”的多邊外交路徑。顯然,美國政府的關稅和主權威脅正在倒逼加拿大重構跨大西洋合作關系,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多元合作,以減輕對美國的依賴。
對于加拿大而言,總理首訪選擇英法而非傳統盟友美國,是以“歐洲優先”代替“美國優先”的破局外交。此前在特魯多政府時期,加拿大9年間經歷了短暫的與奧巴馬政府的惺惺相惜、特朗普政府史無前例的高壓政策,以及拜登政府若有似無的回歸。當然,最引發國際關注的是特魯多在其任內最后兩個月里經受的“特朗普2.0”沖擊。事實上,在卡尼接任之前,美加關系已經開始逐漸降溫,疫情期間關閉長達一年多的邊境、拜登一上臺就取消的加拿大油管項目許可以及美國各種“印太小多邊”中消失的加拿大都是證據。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后對加拿大發起的關稅威脅和主權威脅更清晰地證明了這一點。這個沖擊更像是近十年來的一個導火線,不僅點燃了加拿大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也點燃了加拿大政府外交轉向的決心。
特朗普自2024年底當選以來對加拿大國家主權的表態、威脅加征高達25%的鋼鋁關稅以及多次表示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等一系列言行,都讓包括特魯多、卡尼在內的多位加拿大政治人物紛紛表達了強硬的態度:宣布“對價值超過1500億加元的美國產品征收對等關稅”以及“加拿大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此前特魯多在對烏克蘭援助問題上與歐洲站在一起,現在卡尼高調首訪歐洲大國,都體現出加拿大已經意識到對美國高度依賴所帶來的反噬,然后從外交上開始尋求以“歐洲優先”代替“美國優先”傳統的可能性。雖然這種嘗試的效果還有待評估,但至少算是加拿大已經發出了“減少對美依賴”的明確信號。
如今,作為“政治素人”的卡尼總理開始用其經濟學思維“管理”加拿大,首先就是從“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多元合作戰略開始。顯然,他和前任們都十分清楚,這是加拿大受制于美國的最主要因素。只不過,雖然從老特魯多時期就已經開始在推動多元化合作、多元化貿易,但一直以來的僥幸心理和危機意識的嚴重缺乏,使得加拿大直至被逼到幾乎要“喪權辱國”才開始調整其外交傳統。
卡尼外訪首選歐洲并不難理解。天然的歷史、文化、語言聯系,北約框架下穩定的防務關系,以及現實中共同面臨的特朗普沖擊,讓加拿大和歐洲都有了靠近彼此的意愿。卡尼在此行中與英國首相斯塔默探討加強跨大西洋防務合作的可能,包括北極軍事部署,可能針對的是俄羅斯,但也無疑有回應美國單邊主義的意圖。另外,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會晤中,兩國探討了在能源、人工智能、國防等領域的合作,并進一步推進歐盟與加拿大的《綜合經濟與貿易協定》(CETA)。顯然,后者相對其他領域而言,對迫切想要在貿易上降低對美依賴的加拿大更為重要。
實際上,這位經濟學家并非只在外交的維度尋求多元化和貿易一體化。他深知,外交突圍所需的盟友的高度配合以及利益沖突終究是不可控的。所以,相對而言,內部貿易一體化的操作性和回報率可能會更高。因此,在卡尼的國內政策中,以貿易一體化為目標破除省際貿易壁壘的改革措施也是相當關鍵的。這一國內政策甚至有可能實現一箭三雕的效果。其一,破除省際貿易壁壘可以降低加拿大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其二,破除各省長期的保護主義政策,通過立法統一國內市場規則,可以吸引歐洲以及亞洲企業來加投資;其三,新提出的《國內貿易一體化法案》可以通過擴大內需市場來緩解加國內因為貿易戰所導致的通脹率上漲。
能得到選民高票支持的“技術官僚”是不容小覷的。卡尼的專業背景和經歷以及其外交決策,都顯示出他作為“技術官僚”的獨特性。無論是聯合歐洲,還是打通國內,多元合作都是其主要的戰略方向。未來這條多元化的道路能否走通走好還取決于很多因素,例如:歐洲盟友的認同與配合程度;國內各省的認同與支持程度;以及最重要也可能是最緊迫的一點,卡尼是否能夠盡快穩定自己的政權。隨著議會復會,提前大選隨時都可能開鑼。目前卡尼和自由黨的支持率雖然逆襲,但也還并未到可以必勝或者贏得漂亮的程度。如果無法贏得未來四年的多數派執政地位,卡尼這條基于經濟學家理想所設計的改革之路也將十分艱難,甚至有可能就止步于此了。(作者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