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海關發布消息稱, 2024年上海港汽車吞吐量達363萬輛,同比增長15%,超越了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日港(該港也是中國汽車登陸歐洲的主要港口),首次躍升為世界第一。這引起行業內廣泛關注。
從具體數據看,去年全年,海通碼頭滾裝出口汽車129.8萬輛,同比增長26.6%,其中出口新能源汽車50.1萬輛,同比增長38.5%;南港碼頭汽車出口突破37萬輛,同比增長26%,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近七成。可見,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為開拓海外市場的“新勢力”。上海港汽車吞吐量包含進出口、內貿及保稅中轉等業務,其中汽車出口量占絕對優勢,這反映了2024年國內汽車市場活躍、中國汽車出口強勁,更反映出中國電動汽車強勢崛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從世界范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時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約47%。 從整體看,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其中國內銷量2557.7萬輛,同比增長1.6%;汽車出口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可見,出口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主要拉動力。
為進一步增強汽車出口能力,中國汽車制造商紛紛組建自運船隊。原本沉寂的全球汽車滾裝船市場正在發生劇變。相關機構預測,2023年到2026年中國會建造170艘至200艘汽車滾裝船,相當于目前全球滾裝船隊規模的1/5以上。在當前全球汽車運輸船訂單中,中國船東的訂單占比已上升至21.1%。分析認為,自建船隊能保障汽車出海供應鏈穩定,增強物流能力,提升企業在汽車出海過程中對整體成本的把控能力。
目前,上海港擁有國際汽車滾裝船航線15條,通達131個國家和地區的289個港口。根據上海港“十五五”規劃目標,將在外高橋、臨港和海通太倉,整體部署超500萬輛的吞吐能力。另據報道,今年1月深圳小漠國際物流港二期工程開工,預計2027年建成并投入運營,屆時將形成百萬級的汽車滾裝規模,打造華南汽車滾裝外貿樞紐港。天津港目前已擁有通達歐洲、中東、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滾裝航線,特別是今年1月開通了直航墨西哥新航線,更為中國汽車出口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戰略通道。
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上面臨的競爭并未減小,要想維持自身優勢就必須未雨綢繆。歐盟委員會3月5日宣布了一項行動計劃,旨在推動汽車行業穩健和可持續發展,并助其釋放創新能力。該計劃將提供18億歐元,專門用于打造具有競爭力的電池原材料供應鏈。該行動計劃是建立在歐盟委員會今年1月啟動的“歐洲汽車行業未來戰略對話”基礎上,旨在通過促進合作、推動針對性融資和簡化監管等,提高歐洲汽車制造商的競爭力。
面對美歐不斷出臺扶持自身汽車企業的政策,以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限制措施,中方一直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含金量”,并采取針對性的策略打破美歐的限制。
首先,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從而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
其次,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已經成為代表中國綠色產業發展的“新三樣”,產業優勢明顯、國際競爭力強,是中國經濟增長新亮點。建議加大政策支持,鞏固“新三樣”優勢,支持更多企業拓展綠色產業鏈,推動制造業向“綠”而行。
再次,盡管美歐試圖設立貿易壁壘限制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但中國企業轉而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下的合作伙伴以及更多全球南方國家那里找到了廣闊天地。2024年,中國車企開啟全產業鏈輸出模式,而不是此前出口零部件在當地組裝的模式。中國車企目前已在9個國家投產了全流程制造工廠,年產能達到120萬輛。有機構預估,到2026年,中國車企在10多個國家的年產能將達到270萬輛。(作者是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