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新黃金時代”早早蒙上陰影
“‘特朗普沖擊’終究還是來了”——日本學者發出感嘆。距日本首相石破茂“成功”訪美不到一個月,美國便將炮口轉向日本,就美日防務關系、關稅和匯率問題對日施壓,使日美打造“新黃金時代”的前景早早蒙上陰影。特朗普抨擊《美日安保條約》的“單邊性”,不滿“美國必須保衛日本,而日本無需保護美國”,并將此與對日貿易逆差掛鉤,暗示日本需通過增加防衛費或貿易讓步來彌補“不平衡”。這種將安全承諾與經貿利益捆綁的言論,揭示了對盟友關系的工具化邏輯——以軍事保護為籌碼,迫使日本在經濟、戰略上服從美國的利益需要。
日方作出表面“硬氣”的回應,實則顯得矛盾且被動。一方面,日本首相石破茂試圖以“日本提供軍事基地”為由反駁“單邊保護論”,強調日美同盟的“互助性”;另一方面,日方反復申明“完全信任美國履行防衛義務”,同時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宣稱日本的防衛開支應由“自己做主”。這種既要維護自主性又不敢得罪美國的矛盾心態,反映出日本對美國的深層依賴與戰略焦慮。
與此同時,中方也對日方敲響了警鐘。外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闡明中方重視發展對日關系的積極姿態,同時敦促日本需“防止軍國主義陰魂復活”“繼續走和平發展之路”,并警告“借臺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日本國內有分析指出,中方在歷史和臺灣問題上對日表現出的“強硬”態度,與特朗普對日施壓形成共振,對石破政府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嚴峻挑戰。
去年10月,石破茂上臺執政以來,著眼于對沖“特朗普風險”,對其前任菅義偉和岸田文雄時期的“對美一邊倒”政策作出調整,通過積極推動對華交往使中日關系獲得一定改善,日本似乎在中美之間找回了一些“平衡”。但受制于日本國內嚴重僵化的對外戰略思維,石破內閣的策略性調整并沒有改變日本外交面臨的兩大結構性困境。
一是對美依附的路徑依賴和謀求戰略自主的矛盾性。石破茂上臺前高調宣揚要修訂《日美地位協定》實現“與美平等”,上臺后卻知趣地“封印”了有關主張。石破政府為討取美國歡心費盡心思,百般迎合試圖維護同盟關系。但美國對盟友予取予求的無情施壓已證明,美國的同盟關系本質上不過是一種脆弱的交易關系。日本若繼續以“提供基地”“對美投資”“采購美制軍備”作為維系同盟的代價,只會陷入“交錢保安全”的惡性循環,徹底喪失獨立自主性。
二是對華防范牽制和對話合作政策“兩面性”的矛盾性。盡管日本深知對華關系的重要性,希望通過對話交流維護兩國關系大局穩定,通過經貿合作擴大日本經濟利益,但出于根深蒂固的對華偏見,“倚美制華”“以臺制華”的慣性思維仍在主導對華決策。石破茂訪美時,日美在聯合聲明中延續遏華指向,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對中國妄加指責,并再度干涉臺灣問題,預示了日本謀求繼續扮演助美遏華的“急先鋒”角色。
隨著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外政策的急劇轉向,冷戰后的國際秩序正面臨顛覆性挑戰。面對全球大變局與中美博弈新態勢,日本的“大國戰略”到底成色幾何,正面臨三重考驗。一是能否實現戰略自主。面對美國帶頭破壞國際規則,霸凌他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擴張主義行徑,日本能否勇于說“不”,以實際行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二是能否擺脫慣性依賴。美國新政府執政以來的做法已經表明,美國的安全承諾和盟主信用已不再可靠,任何盟友都可能成為其任意拿捏和交易的對象。如果日本以為憑借自己對美高度“忠誠”與遏華“戰略價值”可以受到特殊對待,不過是一廂情愿的幻覺而已。三是能否保持戰略清醒。美國的“交易外交”打破了日美“黃金時代”的華麗光環,暴露出同盟關系的脆弱性。對日本而言,這既是危機亦是轉機,若繼續將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綁定于對美順從,終將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唯有以自主性重塑外交坐標,方能在多極化世界最大化自身的戰略價值。
毫無疑問,未來日本外交的試金石,將集中體現在對中美的戰略取向上,是繼續押注“美必贏”,頑固推行“聯美遏華”政策,還是在中美之間努力扮演緩沖促和的“平衡手”角色,考驗日本的戰略智慧,更事關日本的前途命運。正如王毅所言,“面對歷史大變局,什么是為鄰之道,什么是大勢所趨,日方有識之士應當深思熟慮,從善而行”。日本需要的是基于歷史反思與時代洞察的戰略覺醒,而非沉溺于延緩舊秩序崩解的徒勞掙扎之中。(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