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會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底色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名叫陳俊清的82歲湖南老人受到關注。他用煙盒錫紙寫下的建議,通過社區立法聯系點逐級上報后,最終促成了相關條例的修訂,并于全國兩會開幕前正式施行。錫紙雖小,民生為大。一條120余字的建議,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效能與溫度。
像陳俊清老人這樣的生動民主實踐故事,在基層還有很多。上海長寧區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展廳內的一面“網紅”彩繪墻,記錄了自2015年以來聽取的103部法律草案意見征集,將社區“金點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政策,令外國朋友感嘆“原來中國的全國人大代表就在社區工作”。據國務院數據,2024年各部門共采納代表委員所提意見建議5000余條,出臺相關政策措施2000余項,有力推動解決了一系列關系改革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難點問題。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生動寫照。
正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也被各種民生話題“刷屏”了。從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時明確要求“特別是要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關心“加裝電梯普遍吧?”到“投資于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用心用情辦好百姓身邊案”“守護老百姓‘救命錢’”寫入“兩高”工作報告;從政協委員討論“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中西部地區下沉延伸”,到河南代表將村里生產的節能燈遠銷歐美的振興實踐帶到開放團組會議分享。這些生動的場景和細節,折射出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厚根基和蓬勃活力。目前我國有277萬多名五級人大代表,近95%是縣鄉人大代表,他們腳沾泥土、為民代言。
3月9日下午,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四部門負責人共同出席民生主題記者會。會上涉及的“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都要納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圍”、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推進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等民生領域的好消息,幾乎第一時間就沖上了網絡熱搜,充分反映兩會不僅是政策的發布平臺,更是民意的“共振器”。
歷年兩會,民生都是重點話題。在兩會上回蕩的,是“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以及一份份厚重的“民生清單”。從“精準扶貧”方略的實施,到2024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從國家出臺“雙減”政策為中小學生減負,到一些關鍵抗癌藥從動輒數萬元大幅降價并納入醫保,人們從兩會看到中國社會民生的長足進步。此外,養老金逐步提高、失業保險覆蓋面擴大、農村低保標準提升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無不凝聚著兩會代表委員傾聽民意、為民發聲的努力。
中國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并得到民眾的支持和擁護,是因為它們能夠有效地溝通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聲音,將人民的需求和期望直接反映到國家決策層面。從代表委員的調研走訪、部委負責人的記者會答疑,到基層政策的執行反饋,“反映-傾聽-協商-落實”的完整鏈條,讓兩會走過了從“民聲”到“民生”的閉環,不僅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深厚的民生底色。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兩會的民生圖景正轉化為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動實踐。從“煙火氣”十足的民生話題,到“含金量”滿滿的政策舉措,從“聽民聲”的民主實踐,到“聚民力”的發展動力,蓬勃增長的經濟實力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夯實了物質基礎,而日益完善的民主制度又通過凝聚社會共識,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制度紅利。這場“春天的盛會”再次證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是執政黨的初心使命,更是中國發展保持活力的源泉。